草鞋,就是用稻草、麥稈等材料編制而成的一種鞋子。脫草鞋,顧名思義就是回到家后脫下草鞋。在閩西客家地區,這已演變成一種客家風俗,凡客家人去參軍還鄉、年老退休、華僑歸國等,親戚好友知道后,都要備辦禮品前去慶賀。儀式隆重的,親戚好友就要備辦盤擔。盤內主要有長壽面、豆腐皮、紅菇、黃花菜、雞蛋、豬腳、公雞、番鴨等禮品。儀式一般的,親戚好友就備辦一個禮盤的賀禮,為其接風洗塵。而其家里的人要在廳堂內擺上香燭、全雞或全鴨、紅米團、長壽面、紅橘、紅酒等祭品。出遠門者先跪拜祖宗,再拜謝父母及家人。這種風俗就叫“脫草鞋”。接風儀式和歡宴后,出遠門者的家人要按禮俗向前來的親戚好友回贈禮品,回贈禮品一般是出遠門者從外地專門帶回來的物件,如毛巾、香皂、衣服、鞋帽、圍巾、小禮包、小鏡子等以示答謝。
其實,“脫草鞋”之俗起源很早,原屬中原風俗,西晉末永嘉之亂后,中原漢人紛紛南遷,“脫草鞋”這一風俗也就傳入閩西客家地區。舊時,由于農村市場上比較少賣鞋子,況且家庭生活也比較困難,于是,許多客家人就自己編織鞋子供自己平時上山砍柴、走遠路用。當出遠門回到家時,尚氣喘吁吁,于是,親人為他脫下草鞋,拂洗塵土,并用美食供應,以解疲勞而能較快恢復體力,故俗稱“脫草鞋”。
這里還傳說一個故事:相傳在客家山村有一戶人家,家中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為了兒子能有出息,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干活,兒子也很聽話,讀書很刻苦,到了要上京考試的前夕,因為家里窮,母親為他納了一雙布鞋和編織了一扎草鞋,兒子舍不得穿布鞋,穿著草鞋出門,隔壁鄰居的人也為他送行。兒子不負眾望,考中后當上知縣,一生廉潔奉公,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一晃三十年過去了,他帶著家眷告老還鄉,母親看到兒子回來非常高興,備了雞、紅米團、長壽面等擺在祖宗神位桌上,告知祖宗有眼,兒子有出息,永遠脫下草鞋了。兒子按儀式跪拜祖宗和母親,備了一桌酒席,親戚好友等知道后,也備辦禮品前去慶賀,在席間談起出門穿草鞋,現在榮華富貴,永遠脫下草鞋了。
后來客家人認為“脫草鞋”預示著能脫去貧困,能帶著富貴榮歸故里。于是,這種風俗就慢慢流傳下來了,一直延續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