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貌
先秦至秦漢
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并不為化外之地。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qū)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后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jù)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quán)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fù)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后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三國至隋唐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廣東地區(qū),置為廣州。晉及南北朝因之。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大業(yè)三年(607年)復(fù)置南海郡,屬番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fù)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后改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乾元元年(758年),罷嶺南道采訪使,改設(shè)嶺南節(jié)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qū)。咸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五代及宋元
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國在嶺南立國,廢嶺南道。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quán)的中心地區(qū),直轄于南漢朝廷。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廢其建制,復(fù)置嶺南道。宋至道三年(997年)設(shè)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江西行中書省,并設(shè)立了廣東道宣慰使。
明清到近代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廣東行省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通稱廣東省。清為廣東省,受兩廣總督管轄。1911年11月9日,廣東省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成為中華民國轄地。1916年7月6日改為文人政府。其后多次成為孫中山先生反北洋政府運動的大本營。1926年11月10日省政府改稱省國民政府。陳濟(jì)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廣東經(jīng)濟(jì)、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shè)有顯著發(fā)展。 1938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15日,部份地區(qū)(包括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東莞、寶安、惠州等地)淪入日軍手中。1950年6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珠海萬山群島,全省解放。
廣東解放后,省政府初年沿用國民政府的制度,但改省國民政府為省人民政府。1968年2月21日,改稱廣東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復(fù)為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廣東行政區(qū)域有所調(diào)整,包括將懷集由廣西劃入廣東,將欽州、防城港、北海由廣東劃入廣西(1965年6月),將海南獨立建省(1988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