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國恥的來龍去脈
咸豐皇帝“心愚而愎,計蠢而毒”
記者: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搶劫后燒毀,很多人都說這是中國人的國恥,也有人說,圓明園是皇家的,和一般百姓沒關系,圓明園被燒是皇帝之恥而不是中國的國恥。你怎么看?
朱維錚:我想是不是國恥要看從什么角度來說。燒掉了圓明園確實是影響很大,從文化角度來說,圓明園的建筑是世界建筑史的奇觀,從園林史來講,它被燒掉,當然不僅僅是中國的一個巨大的損失,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巨大的損失。
你說到最大的問題不在火燒圓明園,在于圓明園被燒象征了所謂的大清帝國,開國以來第一次丟掉了自己的首都。這比火燒圓明園本身影響要更大。
火燒圓明園是對文明的破壞,但一手制造人質事件而給縱火者提供口實的是咸豐皇帝,心愚而愎,計蠢而毒,竟拿都城居民身家性命做賭注,結果玩火自焚。但我們有關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論著,多對咸豐皇帝獨出下策招致的惡果,三緘其口。實際上,引狼入室的正是他。比如說對待俘虜,他抓了三十幾個人,而且都是談判代表,抓進去了以后,結果沒有多少天就整死了十幾個,包括《泰晤士報》記者。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要講歷史,起碼要講一個最簡單的因果關系。
記者:清朝開國以來,中國的首都首次被外國人占領,這種被占領對統治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朱維錚:首先讓清朝統治者被迫承認那些蠻夷好像起碼不僅僅是船堅炮利。其次就是他們占領以后,訂立了幾個條約以后又主動撤退了。清朝人非常奇怪,你已經占領了怎么不繼續占下去,就像他們當年占領北京一樣?中國中世紀的規矩,受到西方所謂的資本主義規矩的沖擊,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震動。他們開始懂得一點世界上的事情,知道已經有一些新的規矩代替舊的規矩。
記者:第一次鴉片戰爭隔了二十年之后又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二十年之間,從清朝的統治者到士大夫,知識精英階層,好像一直沒有足夠的重視或者說比較大的反省。
朱維錚:因為打敗了,開了五口通商,當然有些人憤憤然。但是他們也沒有想中間的意義,因為體制還是照常運轉。這也跟清朝的統治政策有關,因為清朝從雍正、乾隆,十八世紀開始就說了,國家是我們滿洲人管的,關你們什么事,很多人過問一下國事,馬上就用文字獄來處理,這樣養成了士大夫,最應該關心國事的這一批知識分子們,他們不是不關心,而是他們都不講,也不說話。
記者:第一次鴉片戰爭只在沿海一帶打敗了,第二次從天津一直打到北京,搶了圓明園很多東西,這對統治階層還是有觸動的吧?
朱維錚:應該有觸動,鴉片戰爭以后,清朝政府失敗的原因被歸結為“蠻夷”船堅炮利,他們的認識也就是到此為止。有一些人很清醒,但是這些人不起作用,清醒的人包括湘軍、淮軍,這些人里面還包括當時在東南地區和太平天國戰爭有密切關系的那些知識分子,在太平天國戰爭里面出現了像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出現了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都已經接觸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比如說《校邠廬抗議》里邊就已經不僅僅是要購買西方的槍炮,器物,它里邊提到了采西學,就是采用西學,他認為教育問題,文化問題,其實是中國的一個癥結,這方面不改造的話,不吸收人家的長處的話,中國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