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2010年6月15日播出——被“劫持”的歷史名人!
視頻:各地爭搶歷史名人專家批追逐利益扭曲文化
主持人董倩:歡迎收看《新聞1+1》。
先給大家講一個歷史上的小故事,在清朝的時候,襄陽人顧嘉蘅到南陽去做知府,因為他深深地知道,這兩個地方在爭到底哪一個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為了平息這個爭論,他寫下了一幅對聯,其中一句是“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諸葛亮對這個問題是不會在意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現在荊州開始跟秭歸爭搶到底誰是屈原的故鄉,我們的問題是,為什么有這么多人比歷史學家還在乎這個問題呢?
(播放短片)
解說:
又聞艾葉香,又到端午節。然而與今年端午節相伴的不僅僅有粽子和世界杯,還有硝煙味十足的口水大戰,屈原究竟是哪里人,端午究竟該紀念誰,與往年相比,今年這些如期而至的爭論,其激烈程度大有升級趨勢。
同期:
今天第一是端午,紀念(屈原)。第二,是對他一生的總結。第三,是招他的魂魄回到秭歸。
解說:
在湖北秭歸,屈氏后裔在屈原寺祭祀,龍州徑渡,龍州招魂祭屈原是每年端午節的慣例。在秭歸人眼中,屈原出生在秭歸縣樂平里村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離秭歸不遠,同屬湖北省的荊州江陵,同樣以屈原故里自居,并進行大規模祭祀儀式的行為,讓這里的人們憤憤不平。
就在今年端午節來臨前,荊州人已經在網絡發帖,狂爭博引,為荊州才是屈原故鄉這一論點搖旗吶喊。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時,說起其籍貫必提秭歸,談到其此死,必提汨羅,而屈原的真正出生地——江陵卻被有意無意地淡漠了,今后這種現象比講得到改觀。每一個荊州人也無法容忍這個錯誤一再重復。
在民間,除了人們對屈原的祖籍問題爭論不休,端午節究竟紀念誰的爭論也從未間斷。今年此命題政變的雙方,一邊是歷史名城秭歸,一邊是素有天堂美名的蘇州。爭論的內容一方認為端午節紀念屈原毋庸置疑,而另一方則宣稱端午節應該紀念的是伍子胥。
鄭承志(湖北省秭歸縣黨校副研究員):因為屈原是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因此他的家鄉的人們對于這一點格外地重視。
解說:
然而江蘇省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戈春源教授卻并不認同該觀點,他是端午起源于蘇州這一說法的忠實支持者。他認為,端午節最早濟南的人是被奸臣陷害而自刎的伍子胥。端午節本來是為了辟邪祈福,然而眾說紛紜,針尖麥芒的爭論卻給了端午不能承受之重。端午節歸屬之爭是當下中國各地文化爭奪戰中的一例,而在6月12號世界遺產日這一天,在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重新進行了現場挖掘,更是如火如荼,把文化遺產的開發陣勢更推進了一步。
6月12日新聞:
備受關注的河南安陽曹操高陵考古今天又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考古人員在高陵當中發現的一批珍貴的文物。
解說:
考古人員在墓室里又發現了文字清晰的石牌,首次出現有關“盾”的文字。
潘偉斌(河南省文化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我們下一步工作是對出土的東西進行整理,對文物進行修復,然后對2號墓,包括1號墓還要進行進一步發掘。
孫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要對曹操高陵進一步地進行保護,建立遺址博物館。
解說:
今年年初,曹操高陵身份確認及不到半年的時間,對曹操高陵的重新挖掘就付諸實施。而在曹操高陵西高穴村所在地,各位旅游開發行為早已蠢蠢欲動。在西高穴村,賣曹操詩畫的小攤,賣曹操紀念品的小店一應俱全,甚至有村民賣起來曹操牌涼皮。村民們對曹操高陵的開發也是充滿期待。還有專家通過安陽旅游業基數和旅游構成測算得出,曹操墓或能給當地每年帶來超過4個億的收入。安陽政府表示,安陽將把曹操高陵建成一個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一體的三國文化考古和文物保護基地。安陽當地在前期征地修路方面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陳中武(安陽市市長助理):曹操的封地是在鄴城,是曹魏文化的依存,包括銅雀臺的遺址,留下來的遺址,所以這一塊對于曹魏文化的開發和旅游線路的開發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解說:
然而,就在河南安陽當地對曹操墓的未來勾畫宏偉藍圖時,一周前,在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了對帝王陵墓發掘沖動的擔憂,重申的國家文化局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堅決否定態度。并強調考古界要去除浮躁,千萬不要為可能愈演愈烈的帝王陵墓經濟學推波助瀾。
主持人:首先,王教授在端午節快到到來的時候,我們傳統中已經形成了在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現在卻遭遇了很多問號,您怎么看?
王錫鋅(特約評論員):我覺得僅僅從學術的角度,有人提出一些爭論或者異議,這無可厚非,這沒什么。我們今天看到可能問題不是這么簡單,并不僅僅是一種學術觀點之爭,其實我們看到表面上的學術觀點之爭的背后,可能是對經濟發展的那種浮躁,那種急功近利的那種背后推動。我覺得對這種背后推動,我們今天必須要去反思,不然的話,所有的文化現象最后可能都在你爭我搶之中徹底變味,以文化為名的各種行動,最后變得很沒有文化。
主持人:我現在覺得,學術之爭可能爭得不夠,但是產業之爭爭得有點過分了。過去我們看歷史上,在30年代的時候,郭沫若他們那一波就已經爭過一輪了,比如說曹雪芹到底是哪兒的人,眾說紛紜。為什么當時沒有爭成,現在反倒由地方政府牽頭打一場口水仗,什么原因?
王錫鋅:可能當時的確是一種學術的觀點、派別之爭,我覺得文化的爭論恰好應該在這個層面上更加多元化,更加豐富。但是今天我們知道,表面上的文化之爭其實看起來是爭名,但實際上是在爭利。包括很多地方都是要在這種爭名的背后來算所謂的經濟賬,有的算得更直截了當。所以在這樣一個問題下,如果我們關注的都是爭利,地方政府在這種經濟發展的沖動下,要么是在幕后作為強勁的推手,要么直接就跑到前臺。
主持人:比如某些地方政府說,我爭的不是利,我爭的就是名,因為我們爭的就是趙云,您為什么偏說他們爭的是利?
王錫鋅:當然說是會有。其實我們會看,說的爭名還是爭利,并不是一種推測。比如我舉個例子來看,我們都說老子,距今大概是2580多年的所謂鄲城,所以在安徽的渦陽老子的故里,當時這個名是他的,沒問題。可是他一個大手筆出來,一個貧困縣投資12個億打造一個所謂的老子文化園。老子如果在地下有靈,他非得嚇得坐起來。另外,老子故里本身已經定了但很多地方比如河南、甘肅又爭來爭去,老子本身強調的是不爭的,不爭,所以大家都在爭這些,可能會說我是文化。但它真正把握了老子的文化嗎?
主持人:王教授,剛才我們說的是曹雪芹、老子,包括屈原,這都是文化上的名人,是值得我們后人去尊敬,去爭搶,如果值得的話。現在出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西門慶這樣文化上并不是很正面的人物也在爭搶,您覺得從這個現象里面能看到什么?
王錫鋅:我覺得有名人的,真正正面的名人就是爭那個,如果實在沒有,就算是臭名也是一個名。如果為了這種提升所謂的地方知名度,然后以這個搭臺來招商引資,來擴大它的名氣,可能它病急亂投醫,能抓到一個。其實它背后我覺得還是浮躁,那種急功近利,甚至已經到了一種,像有些人說的,觸碰到道德的底線了。
主持人:我大學的專業學的是歷史,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我們有一位歷史老師這么跟我們說,西方國家、歐洲國家對于這些名人故里,他們也有一番爭搶,但是他們怎么爭搶呢?比如歐洲的一位音樂他,他在很多國家生活過,他們在爭的是哪個國家,哪個地方對這個名人的生活遺跡保存得最多,最完善這樣他們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吸引各方面的游客,他們的這種做法是不是對我們有點啟示呢?《新聞1+1》,稍后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