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民說,他們還對舞鋼平嶺長城遺址進行了發掘,對泌陽象河關遺址進行了試掘,首次以考古發掘的形式將楚長城墻體和關堡的結構及建造程序展現給世人,并用科學發掘出土的遺物斷定了楚長城的年代。這在楚長城研究上還是第一次,對于推動楚長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09年6月至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舞鋼市平嶺長城遺址焦桐高速葉縣至舞鋼市段穿越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揭露面積1500平方米。
此次發掘的楚長城墻體內所出遺物大部分為春秋時期,少量為戰國早期,未見晚于戰國時期的遺物。平嶺長城年代下限不晚于戰國時期,亦與文獻記載的楚長城時代一致。
發掘的該段楚長城墻體殘高1.56米,南北寬10——16.1米。發掘的該段長城是東西向的,長城墻體南北兩側有兩道石砌墻體。墻體大部分為堆筑,局部系夯筑而成。夯層厚3——7厘米。
考古人員還揭示了該段楚長城的建造程序:兩道石砌墻體之間先鋪墊一層炭化的木棍或摻雜有炭化木棍的石塊層,然后再堆筑紅土層;紅土層之上堆筑了數層北高南低傾斜狀的黃土層。
象河關是古代文獻和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相互印證的楚長城關口之一。2010年1月至2月,調查隊對象河關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并利用自然斷面對部分墻體進行鏟刮。
此次調查可知,象河關是集古道、關墻、堆筑或夯筑的土臺、天然護城河、生活區于一體的成系統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
象河關關墻為東西向,古道從中部南北穿越關墻。象河關關墻墻體分內、外護坡和主墻體三部分。關墻寬約22.5米,殘高約2米。
象河關關墻內出土有陶片和石器等遺物。所出遺物時代早者可達新石器時代,晚者不晚于東周。目前象河關發現的夯筑或堆筑的土臺3個,經鉆探和解剖看,這些土臺皆修建在地表上。其形狀呈圓形饅頭狀。部分土臺殘高約4.9米,夯層厚3——6厘米。部分土臺內壁上發現有木炭和紅燒土。
專家據此推斷,這些土臺可能為象河關烽燧。考古人員還在今象河鄉政府所在地發現一處大型東周遺址,面積約182萬平方米,可能是與象河關緊密相連的生活區。(記者桂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