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第77次觀測破解謎團
C 復制古人觀測方法
時間已到早晨8點,趁太陽還沒升起,隨隊的天文學家趕緊在觀測點架好了攝像機。此時天氣晴朗,東面的塔山半空中還籠罩著一絲薄霧,特別適宜觀測和拍攝。天文學家解釋說,如果一點兒霧都沒有的話,照片上太陽的邊緣就不明顯?!肮庞^象臺”上13根磚混結構的觀測柱,臺基中央觀測點位置則是用水泥抹出一個直徑145厘米的圓,圓內另有3個同心圓,圓心處放了個小物件以做專門標示。這些怎么看也不像有著4100歲高齡的古建筑,馮九生笑呵呵地告訴記者,這是回填之后的復原建筑,2009年2月,他們依據地基深度和塔兒山主峰高度,用磚復原了觀察柱,這13根柱子統一高4.5米,最小的是6號柱,平面長1.4米、寬0.6米;最大的13號柱子長 4.9米、寬1.2米。
8時18分,太陽從塔兒山上探出頭,緩緩升起。大家屏息凝視從觀測點看,太陽在2道縫的北側。太陽逐漸離開山頭,8時20分“進入”2號縫中?!肮湃藨摼褪沁@樣觀測天象的?!焙务w告訴記者。通過日出定節令精確到一天,在縫中看到整個日出過程只有這一天日出時的七八分鐘,而確定這一天節令的標準點是日出一半或太陽下緣切在縫中的山脊上那十幾秒鐘。
他興奮地說:“這次觀測是成功的。4100多年前陶寺的冬至,日出一半時正在2號縫中間,因為古今黃赤交角的變化,如今冬至的日出點比古代偏北一點?!?/p>
D 專家認為“全國最早”
“根據這次模擬觀測的結果,以及古人觀測點標志的發現,這座建筑已基本可以確定為古觀象臺,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全國最早的古觀象臺。”接受采訪時,何駑向記者這樣介紹。
據他介紹,一些專家學者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其臺基是半圓形,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圓形?對此他解釋:半圓形的臺基象征形如傘蓋的天向北傾斜,有一部分天是看不到的。《周易·系辭上》也說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彼怨庞^象臺的臺基是將天穹形象地放在地上。
通過分析實地模擬觀測結果,何駑推算出一套有20個節令的陶寺文化時期歷法,其與如今我們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有41%的相似性,“這表明其是后來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的主要源頭??梢哉f,二十四節氣是在對陶寺太陽歷進行繼承、變化、發展而來的?!?/p>
他介紹說,此次模擬觀測的重大意義在于,證明了4000多年前中華大地上已經出現了世界領先的縝密的歷法系統,“二十幾個節氣的歷法,是目前所知絕無僅有的,它既展現了我們祖先為農時服務、社會生產生活服務,還體現出當時王權對于天文歷法的控制”。農業是古代社會的經濟命脈,確定節令是天文官的事,但頒布歷法是統治者的事,不俯首帖耳臣服于他,他就不告訴你農時,你就沒有收成。
盡管觀測取得了成功,但何駑心中還有不少謎團:這座4100年前陶寺先民建立的古觀象臺是否還可以用來觀測星星、月亮的變化?其中還有什么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這些都需要考古學者和天文學家繼續不停地探索?!彼f。
相關鏈接
陶寺遺址
位于襄汾縣城東北約7.5公里塔兒山西麓。從1978年春到1984年秋,考古人員在這里進行了多次發掘,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發現墓葬1000余座以及灰坑、陶窯、房屋等遺跡,出土大量陶、石、骨、玉等生產、生活用品和裝飾品。根據放射性碳-14方法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21世紀,為了使 “華夏文明探源工程”獲得更多的資料,新一輪的發掘又開始了,這次的發掘重點移向了東坡溝一帶,眼光也放在了國家雛形的發展上。通過多年的發掘,發現并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其中中期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