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軟件建設,繼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大劇院建設在今年已經形成一波高潮,但這些機構所提供的服務還亟待提高。一方面是公共藏書的數量、品種、質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服務功能和質量沒有明顯強化和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項目不夠,服務功能系統未建立。功能與服務建設將是未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公共博物館的門票問題也要與展示服務等軟件、質量問題聯系起來考慮。一些制度設計更精致的“免費”政策、作法將替代現有“一刀切”的作法。
繼續加大對文化原創的資助力度,以及對人文社會科學公共產品的采購力度。國際經驗已經表明,全球化過程中的后工業社會,社會管理高度復雜化,將越來越多地依賴專業知識和專家系統,因此社會或者公共部門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需求會有顯著增加。我國是一個處在最后完成工業化進程和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的“雙重節點”上的國家,正處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所謂矛盾多發期和問題凸顯期,各種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的問題復雜程度遠高于一般發達國家,就更需要社會科學研究部門研究能力的支持。
增加對特殊群體及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文化援助。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正在發揮“保民生”的重要作用,有效豐富了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各類自然災害地區和城市務工人員、離退休人群、貧困人口等的文化生活。需要繼續強化對這些服務質量的監督檢查和評估。
推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有效支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公共財政體制是公共文化服務得以實施的基本程序環節。國內還有少數城市率先進行以“參與式預算”為重點的公共財政改革試點,并將這稱作“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或“陽光工程”。目前政府的權力比較集中,而授權環節和監督環節相對薄弱。應從根本上理順政府的公共文化投入和社會公共文化需求之間的關系,探索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現和文化軟實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