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明月是一直有的”
新世紀以來,中秋節郵票有了,各種中秋節祝福短信、漂亮壁紙層出不窮,“中秋節文化周”也沸沸揚揚,中秋節也成了法定節假日。2009年的央視中秋晚會又上新臺階——要全球直播了,“古典中國風”將吹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在人口流動加劇、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的現在中國社會,中秋節的傳統意味“團聚”更讓人向往和珍惜。
傳統仍然在悄無聲息地繼續,吃月餅,賞月,家人聚餐,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各地各族的中秋習俗也保留至今。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月餅也早已不是表達相思之情或者互相饋贈的惟一選擇。另外,科技發展帶來的通訊便捷,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中秋記憶。發送一條甜蜜的祝福短信,在QQ或者MSN上和家人視頻連線,在網絡論壇里求助“中秋怎么過”,在異鄉和同學或者同事們一起開個中秋晚會。
臺灣淡江大學副校長高柏園說:“從臺灣的中秋烤肉文化中不難看出,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會輕易消亡,只是它在不斷轉化之中。”在物質豐富的當下,月餅已經不是惟一的渴望和寄托,人們更渴望通過食物來分享彼此的心情、彼此的關懷以及彼此的想念跟思念。”
“明月是一直有的,”葛劍雄教授說:“如果既注重傳統節日的精神層面,又注重實際需求,傳統節日一定可以世世代代延續,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蒲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