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面條該怎么賣?
30元一碗的故宮面條,在近日挑動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經。這個被外地人視為神圣、被北京本地人忽略的“皇宮”,在60年來,以它亙古不變的姿態迎接著時代的巨變。可是歷史、文化厚重如故宮,面對網絡時代,也不得不考慮,它深厚的文化內涵該以什么樣的面目展示給現代的人們?而臺北故宮已為北京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本刊記者/楊時旸
“我們歡迎社會批評。但是不管是誰接受批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北京故宮博物院新聞發言人馮乃恩坐在故宮的會議室里坦誠地說。他身后是一面斑駁的紅墻,區隔著游覽區和辦公區,墻外游人如織,墻內安之若素。但是這樣的阻隔并未能阻擋住外界對于故宮新開餐廳的批評。
原本意在為游人增加服務設施的舉措,自8月8日試營業起卻成為眾矢之的。“一碗面30元”的標題鋪天蓋地出現在媒體頭條,輿論的態度與兩年多前故宮里的星巴克引發的爭議類似,大家多是不能接受。故宮則像一個委屈的孩子般疲于解釋。
包括故宮的工作人員在內,許多人不解的是,故宮賣咖啡或面條到底錯在哪兒了?機場的面條比30元貴多了,也沒有這么大的異議呢?
或許,故宮弄錯的,不是咖啡的品牌或面條的價格,而是賣錯了面條。
可以與之進行參照的,也不是機場的面條,而是與北京故宮隔海相對應的臺北故宮。隨著近年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開始的互訪,在文物收藏和級別上可與北京故宮媲美的臺北故宮也逐漸為大陸人了解,而它“與時俱進”的時尚化、嵌入式的文化推廣方式更可給北京故宮的經營提供很好借鑒。
這邊餐廳謝客,那邊餐廳叫好
在一片質疑聲中,北京故宮餐廳悄然閉門謝客,對外宣稱“接受防火檢查”暫停營業。故宮餐廳所在的區域稱為東廠房,是北京故宮最新打造的一片服務區域,除了餐廳外,還包括一些賣旅游紀念品商店。
廣受“聲討”的故宮餐廳,客觀來講已是北京故宮60年來尋求服務游客的一次努力突破。改革開放之后,故宮為了增加游客服務設施,陸續增設了小賣部,后演化為勞動服務公司;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才開始尋求與外界合作,以出租店面的方式出售有“故宮”和“紫禁城”LOGO的旅游紀念品。
2007年,故宮博物院特意召開一次會議,邀請來一些搞文化產業策劃的專業人士,依照大修后設立的新路線進行服務規劃。
故宮原本以為,在新設的餐廳增加面條等中餐會得到觀眾廣泛歡迎,卻沒想適得其反。在很多人看來,面條這種平民式的快餐與故宮背后雍容的古老文明并不相符,而30元的價格更物非所值。面對始料未及的公眾反應,故宮博物院新聞發言人馮乃恩坦陳,“在經營方面,我們確實并不擅長。”
而就在北京故宮餐廳開業前一年,以臺北故宮為賣點的“故宮晶華”餐廳在臺北正式開業。它卻得到了與北京故宮餐廳截然相反的高度好評。
“故宮晶華”餐廳與北京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從內到外的精心設計。它是臺北故宮與當地知名酒店企業合作興建,耗資1億元人民幣,邀請來知名建筑師打造內外裝飾。餐廳的菜品則以故宮的館藏為依據,開發出“翠玉白菜”“肉形石”等組成“故宮國賓宴”。
餐廳由合作企業獨立經營,按照約定,政府收取餐廳開發權利金1千萬新臺幣(經營權利金是以餐廳每年收入的5%計算,特許年期為25年),另每年收取其基地租金,上繳“國庫”;同時把餐廳營運收入的1%捐贈給故宮做文物展示、教育之用。
“從決定建這個餐廳開始,我們就計劃好外觀、內部裝潢、菜品的換菜率、服務員的培訓、穿著和菜品的故事。”臺北故宮文化行銷處處長金士先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闡釋他們對故宮開餐廳的想法,“其實吃什么不重要,博物館的餐飲也不是不能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講出好的故事。”“故宮晶華”餐廳面向高端,價格昂貴,開業后除因出售魚翅遭到一次動物保護組織抵制外,皆獲各方面正面肯定。
與北京故宮餐廳相比,臺北“故宮晶華”有客觀條件上的優勢——它坐落在臺北故宮院外,可以使用明火。但在臺北故宮院內已有的自主經營的餐廳同樣禁止使用明火,而那時的餐廳卻同樣廣受好評。金士先介紹說,“院內的餐廳除了有平民化的餐飲之外,也有高端的部分。我們會挑選精致茶食和可以加熱的精制食物,使用漂亮的餐具,讓那個環境足以吸引你。”
臺北“故宮晶華”餐廳與院內餐飲形成良性競爭,同時為高端游客增加選擇,這也是臺北故宮增設院外餐廳的初衷之一。它不但給游客更多便利與親近感,而且主動將自身的皇家形象直觀地植入游客印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