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谷歌爭議領土標識上向印服軟 麻生暗示8.15前后不參拜靖國神社 -中國建軍以來首次4大軍區聯合實兵演習舉行 長安街月底完成大修 -陜西百余兒童疑似血鉛超標 深圳2015年擬過半家庭有私人醫生  -新興經濟區增長接近兩位數 上半年中西部省份GDP增速高于東部 -財政部模糊回應上調印花稅 股民集體說"不" 上調傳言屬子虛烏有 -墨比爾斯:全球股市大反彈可能面臨30%的修正 中國股市未現泡沫 -70大中城市房價同比環比雙雙上漲 前7月房企貸款額同比增四成 -武鋼擬投40億美元在巴西建廠 美企向中國出口88000噸煉鋼用煤炭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8月起開始遴選 廣東啟動藥品差別定價試點 -央行擬動用外儲注資2000億進出口銀行 社科院:熱錢入港意在大陸
首頁>>文化發展
香港文匯報:從語詞看兩岸三地文化交融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8 月 1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中新網8月10日電 香港《文匯報》刊登楊志強的文章指出,從兩岸三地語詞的交流融合,可以發現三地文化呈現互相欣賞、互相接納和互相融會的態勢。原文摘錄如下: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詞則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部分。所謂語詞,就是指詞和詞組,詞組的范圍包括各種固定說法、習慣用語和習俗語。從兩岸三地語詞的交流融合,可以發現三地文化呈現互相欣賞、互相接納和互相融會的態勢。兩岸三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吸取世界先進文化方面,更加注重互相交流和學習。

最近幾年,港臺地區與大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兩岸三地彼此之間在語言詞匯方面也加深了相互影響和作用,許多語詞不可避免地互相吸收和交融,或相互補充,或增加新意。筆者長期以來因經商和進行學術文化交流,頻繁往來于兩岸三地之間,耳濡目染兩岸三地語詞的交流融合,浸淫既久,遂有體會,謹不揣谫陋,與讀者分享。

臺灣語詞有獨到之處

兩岸三地的同胞雖然都在使用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漢語,但過去長期的隔絕,使得語言在各自的社會中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變遷,而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差異,而其中差異最大的,就是語詞了。

臺灣有一些語詞,在表情達意方面有獨到之處,正好彌補大陸語詞的不足。這些詞語進入大陸,是情理之中的事。如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共同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的公告。“愿景”融會了大陸常用的“愿望”和“前景”兩個義項、也是英文Vision的翻譯,這個臺灣語詞很快成了大陸的流行語。此外,一些臺灣語詞也迅速“登陸”,如“透過”、“考慮”、“管道”、“福祉”等。另一方面,大陸慣用語詞也逐漸流入臺灣,如臺灣政治人物搞政爭時,往往開口就要對方“表態”,這一詞本非臺灣慣用,是近年才從大陸傳入的。再如大陸常用的術語“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時俱進”等,現在已被臺灣政治人物引用。

香港語詞“北伐”推動世俗化

香港語詞30年來的“北伐”現象,更引人注目。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不僅向內地輸入大量資金和技術,而且向內地輸入大量香港語詞。大量港式語詞長驅直入內地,僅房地產方面,就有香港語詞“按揭、樓宇、樓盤、樓花、置業、物業、寫字樓、爛尾樓”等,幾乎一統大陸房地產詞語江山。此外,諸如返工(上班)、收工(下班)、炒魷魚(解雇)、搵食(謀生)、老友記(老朋友)、搞掂(弄妥當)、老細(老板)、事頭婆(老板娘)、老千(騙子)、靚仔(漂亮小伙子)、靚女(漂亮姑娘)、馬仔(手下)、拍拖(談戀愛)、包二奶(婚外情)、掟煲(戀人分手)、搏命(拚命)、搵笨(占人便宜)、撞板(碰釘子)、踢爆(揭發)、食晏(吃午餐)、沖涼(洗澡)、嘆世界(享受)、派對(聚會)、手信(小禮物)、撈世界(搵食賺錢)、大把世界(大把機會),等等香港語詞,不僅在內地成為新潮語言,而且成為內地某些“時髦”生活方式的象征。

香港語詞30年來的“北伐”,將香港生氣勃勃的世俗文化帶入內地。世俗化(secularization)就是肯定現世生活,肯定大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表現出以具體功利與追求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它同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關系非常貼近,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心理土壤。可以說,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正是中國社會生活世俗化的過程。香港語詞登陸內地,成為內地社會生活世俗化的催化劑。在中國,有些知識分子以拜金主義、道德失衡等否定世俗化,忽視其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這是有失偏頗的。

社會進步與文化交流融合環環相扣

香港語詞由于是粵語,本來應該與講普通話或講“國語”的大陸和臺灣有明顯區別,但由于有些語詞,大陸已經放棄了1949年以前使用的舊有形式,而采用了新的形式,港臺則仍在使用那些舊有的形式。又由于港臺社會形態相近,因此港臺語詞更為接近,與大陸語詞有明顯區別。隨著近30年來兩岸三地社會、政治、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兩岸三地的語詞又出現了交融的態勢。

港臺有一語詞“挺”,意思是支持。如港臺社會說支持某人就是“挺某人”。2003年香港遭受SARS疫癥蹂躪以及去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中央推出一系列支持香港經濟的措施,香港稱為“挺港措施”,這一語詞很快被內地接納。“弱智”與“智障”,是大陸與港臺的一對差異語詞,源自“殘疾”和“殘障”,還派生出“弱視”和“視障”等。港臺使用的“智障”,從構詞和人文關懷方面,都優于“弱智”一詞,亦逐漸被大陸借鑒采用。“幼兒園”和“幼稚園”是大陸與港臺又一對差異語詞,而大陸的“幼兒園”一詞要優于“幼稚園”,特別在派生出的“幼兒教育”時,在詞義的明確上更勝一籌。

隨著兩岸三地民眾交往愈趨“日常生活化”,兩岸三地社會慣用詞語的交流幅度越來越大。兩岸三地語詞相互滲透,令相互間的差別逐漸縮小。許多港臺語詞進入大陸詞匯,如整合、解讀、作秀、掌控、計算機、創意、運作、舉措、品味、雷射、巴士、比堅尼、方便面、影碟等,逐漸成為大陸社會的常用語詞。當然,也有不少大陸語詞進入了港臺詞匯,如領導班子、好人好事、說法、擺賣、白條、保底、報批、爆冷、班組、病退、名優、瞞報、批量、封頂,等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三地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兩岸三地文化交流有深厚的歷史必然。從語詞看兩岸三地文化交融,兩岸三地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交流融合環環相扣。于中華文化的領域中追求文化認同,以至建立文化融合體,應是今后兩岸三地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但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礙。例如兩岸三地使用的是簡、繁兩種不同的字體,當文化交流深入到更為豐富、復雜的層面時,文字、詞語會凸顯其交流障礙。因此,簡、繁體字互通應該提上日程,從文字的交流開始,拓展更為積極的交流,令簡、繁體字互通成為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基礎。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
周口店出土灰燼炭屑 證明“北京人”曾用火
唐玄宗泰陵首次科學考古發掘東門遺址[組圖]
西藏三大文物舉行佛事開光 請多名高僧參加
《賈平凹三部》首發 老版《廢都》升值40倍
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一周年音樂會在京舉行
秋社貼秋膘五花八門 各地立秋習俗大比拼
中國文藝院團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獲成效
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親嗎 "子見南子"不止一次
圖片新聞:
臺風"莫拉克"造成內地883萬人受災 因災死亡6人(組圖)
中國近30年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5% 遠低GDP增速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