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6月12日電 題: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螨蟲在“吃掉”千年土遺址
新華社記者 馮國 胡瑤
螨蟲不是一直以菌類為生嗎?但是科學家在對一處中國土遺址進行了一年的觀測與研究之后,最終發現螨蟲在吃菌的生活中還以其機械性的動作“吃掉”珍貴的土遺址,而此前人們從沒發現這種現象。
科學家是在對西安的唐長安城一處名為含光門的城門遺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種螨蟲“吃”土遺址現象的。這處遺址已成為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的一部分,因其城門夯土墻長期包砌在后代城墻之內,形成了易于菌類生長的小環境,在經過考古發掘之后,出于保護土遺址的需求才對其進行了一年的觀測與研究。
負責這處遺址保護研究的是著名文物保護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李玉虎。他說:“潮濕環境讓古墻體滋生了大量菌類,而螨蟲以食有這些菌類為生,在歷經千年的變化中,它們在墻體的土層中筑巢、繁衍生息,從而對土遺址造成了機械性破壞。”
菌類破壞土遺址不難理解,怎么會發現螨蟲這個“新”害蟲的呢?李玉虎認為,這跟保護理念、科學設備、實驗條件等都有關系,發現有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譬如對古墻體進行綜合保護的理念,高倍顯微鏡與實驗室的運用,以及科學取樣等條件的具備等。
李玉虎說:“對含光門土遺址的研究開始不久就發現了中國土遺址通常存在的四大病害,譬如霉菌及藍藻、鹽害酥粉、松動脫落、整體裂縫等。但在實驗室的取樣研究中,用顯微鏡觀察意外發現了大量的螨蟲群落,經研究有粉螨、革螨、甲螨等,它們在尋食深入古墻體的菌類過程中,對古墻體直接進行了破壞。”
對于土遺址通常存在的四大病害,李玉虎已經發明了較好的處理辦法。自1990年以來,他研究發明的一種加固土遺址的材料,已經在西安半坡、秦兵馬俑的土隔梁等土遺址進行了小面積的加固實驗,經過12年不等的時效考驗,目前保護部位穩定,未出現風化、酥粉、空鼓等現象,而未保護部分則風化明顯。
參與保護研究的西安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王肅說:“我們各方專家組成了‘方案研究設計組’,對模擬實驗地已進行了近一年的詳細調研和科研實驗,對病害作出搶救性治理措施。結果大家認可了李教授實踐了10余年的加固處理辦法,并針對螨蟲問題,進行了實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