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發現增添佐證史料
據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消息,寧波市鎮海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九龍湖鎮汶溪村發現文種故里橋后,3月4日又在汶溪發現《浚河碑記》和西方寺四根石刻力柱,為“文種故里在鎮海”增添了佐證史料。
《浚河碑記》高1.7米,寬80.5公分,厚15.5公分,額鐫篆體“浚河碑記”四個大字。碑文題目為“《文溪鎮浚河碑記》,共約450字,官閣體,字跡清秀、華麗貞氣,功底深厚,是難得見到的書法珍品,其碑主要內容記述疏浚汶溪河(鎮海中大河上游)的全過程。末尾并告有:上流恣放牛鴨,兩岸官地不許私種竹木,其有自然蔓生者隨時清除,河邊毋許石匠堆積石塊等。嘉慶十六(1811年)年臘月立,授文林郎知慈溪縣事長張洲久照撰。碑文首提到:慈邑之東眾山之水匯焉,其水清瀉成文,故名為文溪,或曰:春秋時文大夫種故里。
在凈園禪寺調查中,發現大雄寶殿四根巨大方型力柱,正面都鐫刻虞世南字體,其中兩根力柱題字,對文種大夫故里有關,“地以人傳想當初文公(指文種)偶隱清溪能使輝增東土”;“寺因宅改到今日,凈老重興名剎,頓教樂慕西方”。
經對四柱考證,該石柱原在汶溪西方寺,在該寺拆除時,由當地人搬到凈圓寺,用于大殿建設。
據光緒《慈溪縣志?溪隱庵》載:“庵內祀文種大夫,因原是文種故里”;該縣志另一條目:“縣東十五里(汶溪原屬慈溪縣,1958年劃為鎮海縣),有溪隱庵內供奉文種大夫木主,或曰:即其故居也。”
最近文物部門又征集到《溪隱庵碑記》一塊,其中也提到該地是文種大夫隱居的地方,為紀念文種大夫隱居之地,故名“溪隱庵”。部分文字記錄如下:“慈東山水,文溪首焉文溪林泉,溪林為最,前朝大野,后擁重山(指文種故里地理位置),蓋擬乎此處可為隱者(指文種隱居之處),故以溪隱其名庵焉……”。
成化《寧波府志》載:溪隱庵由僧人如良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僧人凈果重修,改溪隱庵為“西方寺”。以上充分說明現西方寺遺址是文種故里所在地。
背景資料:文種,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后,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繼續留下為臣,卻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范蠡走之前送了句千古名言給他,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這樣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