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月3日電(記者石志勇)由陜西歷史博物館牽頭、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共同研制的“智能文物微環境實時監測系統”日前通過專家驗收,這項研究成果將對中國館藏文物防范性保護技術和裝備更新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研究表明,自然環境依然是造成文物基體遭受損壞的主要原因。對文物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降塵和有害氣體等進行長期監測和控制,建立長期的藏品環境參數數據庫,研究文物藏品與環境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創造最佳的文物保存環境,實現對文物蛻變損壞的有效控制,將是中國博物館文物保護領域一項長期性的基礎性工作。
為實現對文物自然蛻變引發損壞的有效控制,由陜西歷史博物館牽頭組成的項目組,開展了對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的研發。經過科技人員近兩年時間的研究和攻關,成功研制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物環境智能實時監測系統。經文物展廳、庫房和考古現場等場所試用,專家認為這種系統運行穩定、監測可靠、數據準確、技術含量較高,特別是這一成果在應對博物館免費開放、觀眾激增、空氣質量變化的新形勢下文物科技保護具有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