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南水北調湖北庫區文物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日前在武漢舉行的南水北調湖北庫區2008年度考古發掘工作匯報會上,湖北省文物局三峽及南水北調辦主任王風竹表示,考古人員目前已累計實施考古發掘項目58個,出土珍貴文物約1.72萬件。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跨地區、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分東、中、西三線。中線工程涉及湖北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張灣區、武當山特區,涉及文物點161處,其中地下文物137處。與中線工程配套的引江濟漢工程涉及文物點23處,興隆樞紐工程涉及文物點7處。這些地方是長江、黃河流域古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過渡地帶,其豐富的地上和地下遺存具有重大文化價值。
王風竹介紹說,從2006年10月開始,南水北調湖北庫區文物搶救性發掘工作全面啟動。截止到今年12月,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家考古隊進入庫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考古發掘面積15.5萬平方米,完成勘探面積434.5萬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
其中,丹江口北泰山廟墓群是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湖北庫區發現的規模最大而完整的墓地。墓葬規模大、等級高、出土文物豐富、等級結構清晰,對于楚文化的分區研究和戰國至漢代墓地結構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在丹江口龍口林場墓群發現的空心畫像磚墓、磚槨墓和積炭墓等,都是庫區首次發現,對于研究當地戰國兩漢時期墓葬制度和相關文化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大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部分文物不僅填補了有關空白,還因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堪稱庫區出土文物的瑰寶。如鄖縣喬家院墓群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戰國時期銅壺、丹江口龍口林場墓群出土的漢代釉陶灶、李營墓群出土的三國時期神人抱魚銅帶鉤等。
(記者廖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