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粗通中文。
白巖松:
對,粗通,而且基本不太說,所以我覺得我們看他的簡歷,1952年出生在紐約,16歲“西屋科學天才獎”,20歲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士,又到英國劍橋大學等等等等,其實跟咱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就像當初美國的網球選手張德培,成績打得很好的時候,中國人就關注他就要比關注別人多得多,因為你發現一個細節,所有我們去拉親戚的時候,都是我們不太強的地方。
主持人:
我覺得很有意思,你剛才吐的這個細節,就是錢老自己的兒子反而站出來,趕緊劃清界線,我們跟他們沒有什么聯系了,但是反倒是媒體還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件事情。
白巖松:
咱們更像是親戚了。
主持人:
我覺得我反正是有這么一種感覺,比如說我們兩個都有孩子,我們都想讓孩子進名校,我的孩子沒考上,你的孩子考上了,這個時候我逢人便說,白巖松的兒子上了名牌大學了,好像咱倆是同事,所以我跟你有點關系。
白巖松:
其實有的時候我覺得這背后有一種情結在里面,雖然我們嘴上說我們不在乎諾貝爾獎,但是不在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說我們今天為什么不能把窗戶紙捅破,我們在乎諾貝爾獎,我們也應該在乎,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好像我們沒有實現的夢很少了,奧運會不要說了,連中國足球都進過世界杯,但是居然我們沒得過諾貝爾獎。這個時候你去檢查,1901年一直到現在那么多諾貝爾獎里面,有那么七位基礎科學方面的華裔面孔,當然也還有文學獎或者說和平獎等等,但是由于它攙雜了很多意識形態,然后一些政治的因素,再加上本來就文無第一,所以你很難去做評判,也有中國人的面孔,但是反過來說獲基礎科學的,無論是楊振寧或者丁肇中、李政道等等都是美國人。
主持人:
你覺得剛才我通過你剛才說的那么多獎,你可能更關注像基礎科學方面取得的諾貝爾獎,而不是說跟意識形態相關的,像和平獎和文學獎。
白巖松:
沒錯,所以從基礎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確有這么七位,而且這七位你發現他們受教育的也都是在美國,我接觸過中間的幾位,像楊振寧、李遠哲、丁肇中等等,那么他們都是很濃郁的美國式思維,雖然他們中國的情結也很重,畢竟像楊振寧老先生他們是1953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因為他的那種中國情結要比像朱棣文、崔琦,尤其是像錢永健要濃厚得多,所以他們的一些表達,尤其年老了之后回憶祖國這樣的一種概念更拉近了之間的關系,但是從他們獲得諾貝爾獎本身這個角度來說,跟我們一點關系沒有,完全是美國的結果,就像張德培完全是美國網球培養的一個結果,跟我們也沒有關系。但是它從另一個角度卻在提示我們,我們也可以,華人也可以,華人也可以打好網球,對嗎?張德培的身高放在那兒。
主持人:
咱不管國籍,咱們的基因是一樣的。
白巖松:
對,就是說我們也可以,既然有七位獲得了基礎科學,那證明我們的思維也可以,沒問題,所以這個時候越套近乎,其實越該思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有我們自己的貨真價實的中國人的諾貝爾的基礎科學的獲得者。
主持人:
還有我今天看了很多報道之后,我一直就在想,錢永健獲得的是諾貝爾化學獎,他到底取得的是什么成就,結果我們發現,更多的媒體關注都是他獲獎了,但是他得的獎能做什么用反而倒變成了很不重要的一件事。
白巖松:
其實我不太知道我能不能說明白,今天我也特別地在關注這件事情,因為真正讓我感慨的是這一個綠色熒光蛋白整個的研究是他們獲獎的理由,這三位科學家平常不多交流,但是卻像傳遞接力棒一樣,從最早發現的一棒一棒傳下來去推廣它,綠色熒光蛋白就可以使一些生物顯現出來,就有點像X光透視一樣,這樣你就可以追蹤它。因為錢學森的堂哥也就是錢永健的父親是死于胰腺癌,從確診到死亡不到一年的時間,因此一直也成了錢永健的心中之痛,很多人問他現在在做什么,其實他現在在做的是關于癌細胞的研究,就是他想追蹤癌細胞能在拍攝的過程中,能把它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就可以讓藥準確地到達被顯現出來。
主持人:
能看得見。
白巖松:
能看得見,所以綠色熒光蛋白,為什么在頒獎的時候,在揭曉的時候,頒獎拿的是一個試管,然后打亮了它,被顯現出來,所以你注意錢永健的是化學及藥理學兩系的教授,所以他現在更多的,其實我從他攻克癌癥的這個角度來說是正投身于是醫學方面獲得更大的實踐。
主持人:
其實我特別想知道,作為一種個人的本能,就是他取得的這個化學上的成就,我們和他到底差多遠,因為我們覺得好像平時科普知識也不太多,似乎都沒聽說過。
白巖松:
當一個人當一個環境可以讓一項事業非常安靜地在那里扎扎實實往下做,并且做了很久,顯現出結果的時候,他可能離諾貝爾獎就非常近了,如果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環境都是在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浮躁著,做一件事情做不了多久又要做的件事情了,因為利益不斷地在變化,那可能離諾貝爾獎就很遠。所以我覺得透過每年的10月份,一到諾貝爾季節,我們總會有一些說酸不酸,說甜不甜,說渴望不是渴望,還總有人潑冷水,諾貝爾獎怎么怎么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非常正常,閭丘我們也很熟,我覺得她的看法也是對的,但是我覺得換一個角度我們的看法也是對的,諾貝爾獎很重要,我們應該去得它,作為一個檢驗,否則我們不能說隔了好多年前說奧運會不重要,不,它很重要。
主持人:
《新聞1+1》不一樣的解析。剛才我們在演播室里說,一系列的華人科學家取得諾貝爾獎,說明我們有這個能力,但為什么他們在其他的國家就可以表現出這種能力,而在我們國家卻表現不出來,我們的節目稍后繼續。
主持人:
多位華裔科學家已經得過了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那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呢?我們來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