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一角與北京人民大會堂。 中新社發 鄭雄增 攝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新社發 廖攀 攝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逐步具備了進行世界級高水平建筑作品創作的條件
文/楊保軍
中國近三十年的建筑設計有非常迅速的發展,它與中國整體經濟社會的轉型密不可分。我們從分別于1959年、1988年、2001年、2007年進行的4次“北京十大建筑”評選的背景和結果可見一斑。
19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也可視為國家十大建筑,它是建國10周年的獻禮工程。周恩來總理提出“古今中外、皆為我用”的原則,全國的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規的“三邊”工作法(邊設計、邊備料、邊施工),在10個月內高質量地完成了從設計到竣工的全過程,創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諱曾經遭遇過批判的大屋頂模式(全國農業展覽館),也不拒絕西洋古典(人民大會堂)或類似前蘇聯模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同時包含著對新結構和新形式下的中國建筑的探討(民族文化宮)。而當時中國正處于西方的經濟封鎖之下,這其實是中國建筑師在封閉條件下進行的一次獨立的現代建筑創作探索。但在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不可能產生普遍的建筑創作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