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張家界首屆中國山歌節在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寶峰湖畔舉行。來自藏族的圣山之子樂隊演唱藏族民歌《嘉絨情歌》,展現藏族風情。 中新社發 劉雙雙 攝
四月二十八日,以自然山水為舞臺、寶峰飛瀑為背景,首屆張家界中國山歌節以原生態方式開唱。阿寶、斯琴格日樂、龍仙娥等來自中國各民族的著名原生態歌手,在張家界寶峰湖湖面上、山道上、游船上一展歌喉,展現中華民族的山歌文化。 中新社發 劉雙雙 攝
中新社張家界四月二十九日電 題:中國山歌以“流行”的方式傳承
從豪邁的陜西“信天游”,到高亢的苗族“飛歌”,從膾炙人口的廣西民歌到質樸、粗放的桑植民歌……中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歌手與阿寶、斯琴格日勒、龍仙娥、嘎納等著名歌手近日在世界風景名勝地張家界進行了一場特殊的“較量”——山歌PK。
張家界首屆中國山歌節以此拉開序幕。沒有任何流行旋律的山歌節歌會上,人們聆聽了一場特殊的音樂盛宴。這些以原生態面貌出現的歌手與歌聲,打動了所有人,掀起一陣前所未有的山歌“流行風”。
資料顯示,中國的山歌現今仍較為集中流傳分布在內蒙古高原、西北黃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云貴高原、武陵山區、秦嶺大巴山區、大別山區、武夷山區一帶。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與發掘的日益重視,山歌這一扎根民間、流傳久矣的民歌形式也漸漸從田間、野地走向大眾。
尤其在土家族、苗族、白族人口集中的湖南張家界地區,山歌一直是當地人民用來描繪勞動、生活場面和抒發思想感情的古老方式。其中,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家界桑植民歌,通過改編整理,已收集到一萬四千多首。
如今,張家界山歌已成為當地流傳最久、最得民心的一種娛樂方式。不論男女老少,誰都能信口唱上幾句當地山歌。當地宣傳部長陳美林口袋里總會揣著一本民歌歌詞集,接待外賓或客人時,他也會毫不吝嗇地放喉唱上幾首山歌。
陳美林說,張家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所有官員都要學會五首以上的山歌,接待外賓和各地客人時,書記帶頭唱歌充當山歌“代言人”;在當地的小學、中學和農村地區,都廣泛普及唱山歌;對當地旅游學校、導游人員和酒店人員而言,唱山歌已是一門必備技能。張家界唱山歌已蔚然成風。
當地政府弘揚山歌、傳承民族文化的舉動,讓身為桑植民歌傳承人的向佐絨很是感動。這位年逾五十的本土女歌手一直致力于推廣當地山歌,十幾年前流行歌曲鋪天蓋地、山歌卻鮮有人唱的尷尬景象讓她記憶猶新。“現在卻太不相同了,走在張家界大街小巷,到處又能聽到山歌飛揚。這些都是得益于政府創新地挖掘、推廣山歌。”
首屆山歌節在張家界寶峰湖景區揭開了神秘面紗,接下來還有長達一年的“中國山歌王”評選活動,政府也在規劃把山歌作為產業來發展……如今,山歌正以“流行”的方式在張家界傳承,這或許能為中華民族其它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一種可借鑒的方式。(記者 劉雙雙 肖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