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9年只有幾萬挖掘費用
“如果沒有這次南水北調進行的話,鄖縣人的挖掘還會存在很大困難。”所長王紅星始終保持著清醒。
這么多年來,鄖縣人研究一直在進行,并且和法國合作非常多,從挖掘理念和技術上都得到了很多改變。“西方對鄖縣人似乎更有興趣。”馮小波告訴記者,法國人對鄖縣人挖掘給予了很多幫助,法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曾3次來鄖縣人遺址考察。鄖縣人頭骨三維模型復原,最初也是在法國完成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派他到法國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雙方保持著很好的合作關系。2008年1月,中法學者合作研究鄖縣人遺址的專著(法文版)在法國出版發行。
但這也是近幾年的變化。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于資金的緊缺。從1990年到1998年這9年時間里,投入到挖掘的金額才近五六萬元。資金少了,問題就大了。首先,開掘工作處于斷斷續續的狀態。其次,除去農民和考古人員的工資,所剩無幾,因為運輸車輛不足,挖掘的大量化石沒法運回來,很多就丟掉了。這對于遺址來說,絕對是毀滅性的破壞。
另外來自于技術的不成熟。馮小波說:“法國發掘一個含古人類化石的洞穴,60年時間才只挖完了三分之一。我們的挖掘是粗枝大葉的,非常快。當然這也和中國考古發展落后有關。”
對于國家投入的180多萬元,王紅星說,這筆投入可以讓鄖縣人挖掘延續五年時間。“這次仍然是基礎性挖掘,會不會有所突破,還要看挖掘情況。整個挖掘過程起碼需要一兩百年時間,不能操之過急,更重要的工作可以讓子孫后代去繼續,因為他們會擁有更好的技術和更先進的研究方法。”馮小波說。在前期開發中,很多他們認為不重要的數據都丟失了,但實際上,它們的意義價值在很多年后才會體現出來,那時只能后悔莫及。
復出:鄖縣人應該寫入教科書
南水北調工程給鄖縣人遺址的挖掘帶來了什么?
“從內心講,我們是不愿意鄖縣人遺址被水淹埋的。就像是一個人住的房子,房基被水淹沒了,剩下一個房屋,就像個孤島一樣。但我們可以借助這次的資金,對遺址進行挖掘。”馮小波這樣說道。
目前,對于即將進行的發掘,他們最大的興奮點在于對鄖縣人居住地的尋找。
“原始人一般都住在山洞里,但鄖縣人遺址發現在梁子上,這里沒有任何洞穴環境。如果證明他們定居在梁子上,那么對于證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認識將有重大突破。”王紅星說,如果能找到,將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這讓他們禁不住摩拳擦掌。
對于居住遺址的尋找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很多問題可能迎刃而解。比如說,子孫后代的去向問題。另外,“他們不住在洞穴里,很多東西都不能完好保存,那么現在保存這么完好的頭蓋骨和動物化石,究竟是怎么辦到的?當時究竟是怎樣的埋藏環境?這些都是謎團。”李文森說。另外,目前發現的手斧是在地表采集的,希望可以在原生地層中找到更多手斧。
“考古學界這么多年的努力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不斷豐富古人類在中國發展的進化鏈。鄖縣如此完整的頭骨化石為這個進化鏈增添了新的環節,對多地區進化論更具有說服力。這些意義都是顯而易見的,但鄖縣人至今還沒有進入我國的教科書,這有些遺憾。”王紅星認為,這對鄖縣人有些不公。(杜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