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冷戰結束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變換了多種說法,但始終沒有離開克林頓時期制定的“接觸加遏制”的基本戰略方針
文/錢文榮
要解答中美關系為何總是跳不出時好時壞、跌宕起伏怪圈的問題,需要了解中美關系的基本性質及其發展軌跡。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31年來兩國關系的發展迂回曲折,沿著一條斗爭、摩擦與交往、合作并存或相互交叉的軌跡前進。這也將是今后30年中美關系發展的基本軌跡。
中美關系的兩面性
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哈里·哈丁在《美國和中國:1972年以來脆弱的關系》一書中,把中美關系定性為“非敵非友”。哈丁解釋說,這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在國內事務中既不實行多元化,也不實行極權化;既進行富有意義的經濟改革,又不完全采納資本主義或放任自由的經濟理論”。
中國學者則更愿意用中美關系的“兩面性”來定義中美關系的性質。這就是兩國在國際、地區和雙邊事務中既有接觸、交往、對話與合作,也有矛盾、分歧、斗爭和對抗。這種兩面性將延續相當長時間。
中美關系兩面性的性質是由兩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等因素決定的。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中美關系發展的基本軌跡,決定了中美關系的復雜性和長期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中美難以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
兩國政治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對立、戰略目標不同構成了兩國間的結構性矛盾,美國始終沒有放棄改變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意圖。至于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利益方面,兩國既有共同利益,又充滿矛盾和沖突。兩國在維護地區和全球穩定方面以及在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全球性金融危機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全球性挑戰問題上的共同利益是主要的,在雙邊經貿關系上的利益更是日益增多,不斷擴展。但另一方面,兩國在如何對待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和方式上又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
“接觸加遏制”戰略
盡管冷戰結束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變換了多種說法,但始終沒有離開冷戰結束后克林頓時期制定的“接觸加遏制”的基本思路和戰略方針。
這種“接觸加遏制”戰略方針的具體體現是:在政治和外交上,一方面保持和深化各個層次和各種級別的接觸,特別是兩國高層交往日益頻繁;另一方面,又在人權、宗教、司法制度等多個方面不斷攻擊中國的社會制度,并且利用國際組織、國際條約和國際會議等各種場合和各種方式對中國施壓,約束中國的行為。在經濟上,一方面,努力發展兩國經貿關系,謀取大量實際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利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禁止對華出口高新技術等措施,制約中國的發展。在安全問題上,一方面,要求中國在反恐、防止核擴散(包括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打擊跨國犯罪等領域給予合作和配合;另一方面,又將中國視為“最大潛在對手”,不斷散步“中國威脅論”,在中國周圍地區加強軍事部署、加強對付以中國為主的軍事同盟,同時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臺出售先進武器,并插手西藏、新疆問題,破壞中國穩定。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一方面,大力發展與中國文化交往,促進相互了解和促進兩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另一方面,又利用學術交流、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等渠道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回顧中美關系的經歷,兩國間每次出現摩擦、矛盾幾乎都是由美國首先挑起的,是美國推行“接觸加遏制”戰略的結果。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十分重視發展與美國的關系,從未做過一件有損于美國主權和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