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小布什(左)與父親老布什一起出席了美國駐華新使館的落成儀式。
中美關系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同布什父子的努力和推動密不可分
這是一個在過去34年中,在中美關系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角色的美國家庭。
8月8日上午8點10分,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新館開館儀式上,這個家庭歷史上最顯赫的兩位人物同時出現——現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和他的父親、美國前總統喬治·H·W·布什。
“這個星期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老布什很動情地首先致辭,此時距離他1974年第一次來到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工作,已經過去了34年。
父親和兒子,兩位美國總統,為一座美國駐外大使館主持開館儀式,“我想這是頭一次。”小布什在隨后致辭時說,
“對我來說,它表明了我們與中國關系的重要性。它反映了我們的關系建立在堅實牢固的基礎之上。它是在未來許多年里加強這一基礎的承諾。”
全家受邀中南海就餐
對于將在明年1月卸任的小布什而言,這次來北京出席奧運會及使館落成,很有點“告別之旅”的意味,這很可能是他任內最后一次訪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再以第一家庭的身份出現,布什父子與中國的友誼已經牢固。
這一點從布什父子此次北京之行受歡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
自從出任總統以來來,小布什一共來過中國4次,超過任何一屆美國總統。“這充分體現了總統先生對發展中美關系的高度重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現任美國總統布什時這樣說。他還高度評價布什執政7年來,為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小布什則強調美中關系是“非常重要、建設性和坦率”的雙邊關系,并重申“在我任期結束前,要把美中關系建設在更加牢固的基礎上。”
會見前,小布什、總統夫人勞拉、女兒芭芭拉、父親老布什、妹妹多蘿西、弟弟馬文夫婦還被邀請到中南海瀛臺就餐。這一擁水而居的建筑是中南海里較少使用的處所,只有很少的外國政要受邀到此,更別說在此宴請外國領導人全家。這不僅反映了中美元首的密切私交,布什整個家族在中國受到的重視也可見一斑。
從文革到北京奧運
這對父子與中國的情緣,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
1974年,中美還沒建交,老布什攜妻子到北京,就任美國駐華聯絡辦主任,一待就是14個月。
老布什在最近發表的《中國日記》里回憶說,當時中國還處在“文革”末期,自己不能常常見到中國政府的官員,他們夫婦有很多時間騎著車子在北京的胡同轉悠,試圖了解中國普通人民的生活,那時“天天都有新的發現”。
1975年,還在耶魯大學讀書的小布什,利用暑假來北京探望父親。和父母一樣,好奇的小布什也騎著自行車穿越北京的大街小巷,他后來回憶說,那時中國人看他的目光同樣很好奇。
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時光很快隨著老布什調任回國而結束。不過,也正是這段印象,令這對父子在后來不斷發現中國的神奇之處。“在我初次來到中國以后的34年中,變化是始終不變的事物之一。”老布什在34年后如是說。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蘇聯解體,“中國威脅論”的言論主張逐漸成為美對華政策制定的核心。在1989年到1993年擔任美國總統期間,老布什親歷了美中關系的迂回曲折、錯綜復雜。特別是1989年政治風波后,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一道關閉了與中國交往的大門,甚至對中國施行全面制裁,將對華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掛鉤。
回憶起當總統的那個時期,老布什說他有時想給中國領導人打個電話都很難。“今非昔比。今天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經常通話。這在當年是不可能的。這是個巨大的變化。”
或許為了彌補在臺上時的遺憾,從總統位置下來至今,老布什至少19次訪問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民間大使”。
“那些對中國政府不滿的人,對這些成就視而不見是不對的。有些人期望干擾奧運會,我對那些人沒有太多的同情。”34年后作為美國奧運代表團的榮譽團長,老布什到北京來就是對中國30多年來取得非凡成績的“認可”。
歷史將會記住
與父親相比,小布什也經歷過類似的轉變。不過8年的較長的總統任期,令他有充足的時間不在任內留下遺憾。
“執掌白宮近8年,布什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外交政策可謂乏善可陳,唯一的亮點是穩定的美中關系。”彭博新聞社日前這樣報道。
2000年總統大選前,小布什還譴責克林頓政府推行中美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他上任后曾一度將兩國關系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并把中國、俄羅斯和伊拉克設想為美國的假想敵。
但突如其來的“9·11”事件卻使情形逆轉。在美國“全球反恐”戰線里,不能缺少中國這樣的伙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使美國不得不加強與中國的依存。
在兩任總統任期內,小布什不僅親自化解并緩和了臺灣問題的緊張,還重用了一批被美國政界打上“知華派”甚至是 “親華派”標簽的官員。
“布什給下任總統留下了與中國打交道的基礎,這是他當總統8年的外交成績。”克林頓時期白宮亞洲事務主任李侃如這樣說。
在8日美國駐華新使館啟用儀式上,國務委員戴秉國則這樣評價布什家族對中美關系的貢獻:“中美關系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我想是同布什父子這兩位總統的努力和推動密不可分的。歷史將會記住,中國人民也不會忘記。”(熊爭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