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美國華盛頓開幕。胡錦濤主席特別代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布什總統特別代表、美國財長保爾森共同主持開幕式并分別致開幕辭。 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美國總統特別代表、財政部長保爾森日前訪華,第一項內容即是考察青海湖畔治沙種樹工程。據悉,氣候變化問題是保爾森和中國高官討論的重要議題。這些安排絕非個人的閑情逸致,在其背后,有廣闊的國際戰略背景,也有深厚的國內政治基礎。
從國際層面上看,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博弈的焦點之一。今年4月,在英國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首次討論了氣候變化議題。歐盟決定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在6月初的八國集團峰會上,東道主德國把氣候變化列為首要討論的議題,建議發達國家執行強制減排計劃,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0%,未來40年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
作為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負有最大的責任。布什政府出于保護國內產業的需要,在執政之初否決了《京都議定書》。當前,在歐洲國家日益強大的“氣候攻勢”下,布什政府一方面仍然拒絕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另一方面拋出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邀請全球15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從今年秋天開始舉行一系列會議,希望在2008年底前達成新的減排目標,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在國內層面上,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2006年的暖冬讓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關注氣候和全球變暖問題,前副總統戈爾制作的紀錄片《被否認的真相》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民主黨控制國會參眾兩院后,公眾與環保組織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迅速轉化為國會的政治壓力。美國各州也紛紛開始制訂地方立法,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跨黨派共識。
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要付諸實施,離不開中美合作。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之間雖然存在分歧和矛盾,但更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通過對話與合作,中美可以在氣候問題上開辟雙邊合作的新亮點。相反,如果一味采取抱怨、防范乃至對抗的姿態,挑起所謂“中國環境威脅論”,氣候問題則可能成為影響中美關系的不和諧因素。
冷戰后,中美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中美關系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雙方增信釋疑、塑造新的合作亮點,對于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余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