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為什么進課堂 對浙江商人紛紛走進大學現象的深度解剖
4月的一天,在不少大學生趁著天氣晴好紛紛出游時,一批“特殊學生”則走入了浙大EMBA的課堂,他們是來自全省的民營企業家,西子聯合控股集團的董事長王水福,現代集團董事長章鵬飛,等等,平時在商海中呼風喚雨的人物,此時卻坐在課桌前眼神專注,認真聆聽著臺上教授的講課。與此同時,在位于文一路的浙江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會議室里,另一批民企當家人正襟危坐,以往用來簽下千萬合同的筆正一絲不茍地記著筆記。
始于3年前的這場“學習”風潮,如今正在浙江商人中激蕩:3年前,當北京、上海高等學府開出學費高昂的EMBA班時,王振滔等一些知名企業家就打著“飛的”,頻繁來往其間做學生;而3年后的今天,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加入了這支學習大軍,更多的民企老總步入了北大、浙大、南開、上海交大等國內著名高等學府,虔誠地做起了一名學生。
身價上億的浙商為什么會放下緊張的工作來做學生?我們總說草根出生的浙商文化水平低,在初期創業成功后,原先備受贊賞的草根精神卻成為浙商的絆腳石,于是一大批希冀擺脫禁錮的草根浙商迫切想要補課,補他們不算高的文化素質。
而學習也打開了浙江企業的商路,經常與那些“愛學習”的浙商接觸的省私營(民營)企業協會秘書長潘立生說,“現在需要靠智慧、實力和知識賺錢,學習將是浙商發展的突破口。”
學習更讓被光環籠罩的浙商找到了身上的不足,促使他們自省與反思;與同樣經商經驗豐富的“同學”進行交流,則讓浙商得到了取長補短的機會。而當企業大量引入職業經理人后,當手下全都是碩士以上的高級人才后,我們的浙商又感受到來自企業內部的壓力,解壓的惟一途徑則是提高自身素質,建立與下屬溝通的平臺,于是學習就這樣成為發展起來的浙江民企解決企業管理瓶頸的重要渠道。浙商就在這樣的感悟中學習著。
近日,本報與浙江省私營(民營)企業協會、浙江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聯合展開了一場“浙商為什么學習”的圓桌會議,我們在56歲還堅持讀書的諸暨五峰電容器公司董事長周曉東身上,看到了學習的熱情;我們在身兼浙大客座教授和EM-BA班學生雙重身份的章鵬飛身上,體會到學習的必要;在連續讀了四五年研修班、成為班上“學習先進”的余杭綠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月華眼中,領悟到學習團隊的和諧力。我們祝愿浙商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學習,學習,再學習
草根浙商愛學習的邏輯起點
草根浙商 要主動成為文化浙商
[現象]
周曉東是浙江諸暨五峰電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剛忙完公司的事務,拖著56歲的疲憊身軀,他又認真地坐在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等開辦的浙大企業總裁EMBA研修班課堂上。
和眾多第一代浙江民營企業家類似,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老總早就意識到了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而讓他頗感苦澀的是,在他的周圍,那批上世紀80年代一起成長起來的企業基本上都已經銷聲匿跡,像他的公司真有點“碩果僅存”的味道。“企業家不能停止學習,企業沒有經營理念、沒有規范制度是萬萬不行的。”而恰恰是,那批倒下的企業家很多是在初期成功后就沒有再尋求進步。
受益于中國經濟改革轉型初期的創業沖動,憑著勤勞務實、肯吃苦的精神打拼出一番天地——農民出身的草根性,是浙商身上最明顯的時代烙印。但是,這種草根精神在推動初期創業成功后,卻成了橫亙在很多浙商進一步發展前的障礙。
“未來10年,我最擔心的就是小農意識對浙商的發展不利。”作為研究浙商問題的專家,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姚先國教授早就預見到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小農意識對企業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在關鍵時候,這種影響也是致命的,有可能成為浙商難以逾越的門檻。因此,如何積極從“草根”的禁錮中走出,一些較先領悟到自身不足的浙商開始了思考。
[浙商感言]
現代集團董事長章鵬飛:對于浙商,外界有個說法——“草根族”。但換個角度來看,我感覺卻有另一層含義,就是不夠大氣、層面不高、檔次不高。
我很喜歡唱《小草》,因為這首歌說出了我的內心感受。用個不恰當的比喻,眼前的浙商很像這些小草,生命力很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我們不能滿足于此,從長遠、可持續的發展角度看,小草要成長為大樹,浙商必須要有大的突破,如增強團隊凝聚力,企業間強強合作、組建大的聯合艦隊等。
中國同方控股集團董事長朱志平:浙江的民營經濟一向以“草根經濟”著稱,這種模式在企業初創階段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確實令人敬佩。但我覺得,這種模式的能動作用有一定的適應期,隨著市場化進程、國際化步伐的加快,環境形勢的變化都對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如果再守著草根經濟不變,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