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中國城鎮居民收入5年增五成 消費年均增7.6% 居住支出增加較多 -肉價5個月來首下降 CPI有望見頂回落 消費者:物價上揚日子照過 -國務院批準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 南京新街口商貿密集度最高 -廣東佛山國企領導私分1411萬國資 探訪各地"物權法第一案"緣由 -銀行系QDII投資門檻再下降 起點5萬元 QDII基金中簽率僅4成 -中國一流研究生院名單發布 19所入選 各一級學科A++級學校排行 -工行:ATM跨行取現手續費調至2至4元/筆 京滬暫不上調 涉嫌違法 -9月能源價格穩中略升 成品油資源仍偏緊 中國躋身全球風電13強 -6家中國企業躋身紐交所漲幅前十名 中小板流通市值首破3000億 -京滬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
浙商精心打造品牌文化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精心打造品牌文化

浙商的品牌文化建設經歷了初識品牌、借牌、創牌等階段,目前進入了提升品牌、品牌競爭力全面提高的階段。精心打造品牌文化已經成為浙商的自覺行動,自主品牌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器。華立集團和飛躍集團是浙江企業走上品牌化之路的一個縮影。二十世紀80年代,浙江華立集團生產的電表,使用上海一家電表廠的商標,每臺要交1元錢,企業只賺3角錢。與華立集團相似,浙江飛躍集團在創辦之初,也借用上海一家街道企業的“滬佳牌”,每臺縫紉機要交15元的貼牌費,自己只賺幾元錢。但是若干年之后,這兩家企業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逐漸成長為各自行業里的老大。

翻開吉利集團的創業史,我們會驚異于它創造了如此多個民企之最。作為造出大陸第一塊三夾板的建材商人,李書福將目光投向了當時尚為民企禁區的汽車制造業。在當時的創業環境下,此舉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是,李書福親自上京,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歷經數月硬是報批成功,終于成為國內非公企業汽車制造第一人,成功地創立了“吉利”品牌。有了第一桶金的成功,李書福又陸續獲準制造民企第一架飛機、創辦了第一所民辦大學。其實千言萬語都可以匯成一句話:“腦袋充實,工作做實,錢包殷實。”吉利集團的口號正是對浙江“四千”精神的最好詮釋。

根據對浙江省1000多家品牌企業專項調查分析后發現,品牌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首先是品牌企業的產值和利潤明顯高于非品牌企業。2004年,80家國家級品牌企業平均銷售收入14.46億元,414家省級品牌企業平均銷售收入3.94億元,大大高于其他企業1.1億元的水平;其次是品牌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意識和能力比較強。樣本企業中有19%的企業在國外注冊了商標,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品牌企業的注冊比重分別達到49%和26%,在發達國家注冊的占30%左右。同時品牌企業境外投資力度也不斷加大,萬向集團、華立集團、阿里巴巴等企業在發達國家收購境外品牌企業、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三是品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強。省級以上品牌企業擁有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占83%,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3%的占51%,科研人員比重超過5%的占35.4%,集聚了較多的創新資源,品牌經濟的效益日趨顯現。

在2005年11月6日結束的第三屆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了備受各界關注的2005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50強名單,浙江以23家企業的上榜數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首位。

在同時發布的2005中國最具品牌競爭潛力的制造業民營企業100家名單上,浙江共有37家企業上榜,總數同樣位居全國之首。引人注目的是,除了上榜企業數量占據絕對優勢,浙江企業在兩份榜單上的名次同樣十分靠前。在100家潛力企業名單前十位中,浙江企業占了7家;在50強企業名單的前十位中,浙江企業占了5家,飛躍集團有限公司以品牌競爭力指數92.917的高分雄居榜首。

隨同發布的還有近40萬字的《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報告》藍皮書。由權威機構以“品牌競爭力”為指標來衡量中國民營企業在國內還是第一次。榜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在深入研討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設計出合理的考核體系,包括銷售收入、市場占有率、專利數、是否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等多個指標。浙江能有這么多企業脫穎而出,一方面與浙江雄厚的民營經濟發展基礎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浙江民營企業的品牌意識比較超前,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浙江民營企業再次以自己的實力贏得榮耀和尊重。

近年來,浙江注冊商標申報數每年以2萬件上升,著名商標申報數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企業萌發出極大的創牌積極性。截至2004年年底,全省累計注冊商標達21.76萬件,占全國注冊商標總量的9.7%;浙江的企業境外商標注冊,累計也達3493件,是全國境外商標注冊最多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稱,品牌企業領軍浙江經濟發展、促進浙江經濟質的提高已成現實。據初步統計,2004年浙江省1000多家省著名(馳名)商標企業產值(銷售額)為4453億元,相當于全省同期生產總值11243億元的39.6%,其中制造業著名商標企業841家,產值達4101億元。截至2005年6月底,浙江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和商標評審委員會認定的“馳名商標”已達55件,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

在胡潤今年首次發布的“2006中國民營品牌榜”50強中,浙江品牌實力不凡,上榜品牌數位列全國第一,在前十強中,浙江企業占據了三席。唐朝陸羽《茶經》中曾經對浙江余姚的茶葉贊不絕口,稱之“仙茗”。然而,這么久負盛名的茶葉,卻在很長時間里并沒有讓當地的茶農沾上榮光,獲得效益。這種被動局面在創牌運動中有根本性的轉變。2002年“余姚瀑布仙茗”獲得了證明商標核準,開創了寧波市農業品牌化的先河。以前一斤茶葉5元還很難賣掉,在實行品牌化運作后,瀑布仙茗成了香餑餑,貴的已賣到近千元一斤,市場也從浙江省拓展到上海、山東、黑龍江和烏魯木齊等多個省市。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發布的“2005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報告中,雅戈爾以89.61億元品牌價值成為中國紡織類的第一品牌。

浙江是一個出口大省。由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的品牌競爭力也是事關浙江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堅持國內國際市場的同步創牌,才能使企業獲得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和更為強大的競爭能力。沒有品牌鋪路,出口寸步難行。浙商曾經嘗過沒有品牌的苦味。以前溫州制造過偽劣產品,在杭州痛燒皮鞋就是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意識到企業的發展必須有品牌。現在,溫州商人知道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燒皮鞋與海爾張瑞敏砸洗衣機在本質上是一個道理。浙江義烏等地拉鏈企業云集,有的廠年產拉鏈能繞地球30圈,但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品牌競爭力不強,1米只賣0.7元,而日本的YKK一米能賣15美元!“吉利”商標雖在大多數國家成功注冊,但在10多個國家(地區)還是被搶注了,汽車一賣過去就會被扣,甚至汽車里的零部件也不能用這個名。這使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煩惱不已。走出去創牌已成為浙商的共識,創牌運動在企業深入人心。

目前,浙江境外商標注冊累計3493件,是全國境外商標注冊最多的省份之一。從借牌到創牌,深入人心的浙江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已經越來越多。2006年年初工商部門公布的數據表明,截至2005年年底,浙江省累計注冊商標25萬余件,名列全國第二。其中中國馳名商標累計70件,位居全國之首;證明商標總數22件,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名列全國第一;中國名牌產品總數139個,占全國總量的15%,位居全國第二;300家企業的325種產品獲得了全國質量免檢資格,擁有的免檢產品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另有51個品牌經商務部評定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占總數的27%,位居全國第一,企業無形資產聚然上升。

根據國家質監總局公布的2006年中國名牌榜,今年浙江上榜的共有81家企業89個產品,上榜總數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位。這是浙江歷年來上榜中國名牌產品數量最多的一次,其中新增品牌57個。浙江省11地市都有了自己的中國名牌。到目前為止,浙江擁有的中國名牌產品累計已達195個,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廣東(221個)。通過實施品牌戰略,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品脫穎而出,品牌經濟的數量和規模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明顯提升。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LME確定首批鋼鐵期貨交割品牌
貴陽工商局立案查處康師傅等知名品牌商業賄賂行為
121家企業創稅5000多萬元 武漢婦女創業中心品牌擴張
銷售滿意指數高于平均值 天津一汽躋身國際品牌
俄停批國外企業設廠 中國自主品牌車商海外拓展受阻
《亞洲品牌五百強》豐田、中移動、三星名列前三
陽光財險榮膺亞洲品牌三項大獎
上期所積極推動國外品牌境內注冊
北京上海深圳因高房價越來越不"宜居" 城市品牌價值北京列第一
中國城市品牌價值報告發布 北京列第一
自主品牌搶奪市場 07年以來汽車降價一覽(組圖)
樂華等19空調品牌遭淘汰 7年來九成空調品牌消失
圖片新聞:
上海擴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月收入低于六百元的可申請
新疆拜城發現儲量1300多億立方米的大氣田 保證西氣東輸氣源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聚焦十七大前中國人事任免
· 中國反壟斷法出臺 向壟斷說“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網絡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