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報批國家衛生部
如果獲批將成全國通行標準
那么,網絡成癮到底屬于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病?該標準目前究竟具有多大的法律或醫學效力?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秘書長李建國所作未成年人保護法執法檢查情況的報告中統計,目前我國約有4000萬未成年網民,其中“網癮少年”約占10%左右。“網癮少年”已經成為社會中一個龐大的群體。陶然介紹,該項標準的出臺是經過4年時間對3000例病例進行仔細分析后得出的結果,已通過了11名國內精神病學專家論證,目前正報批國家衛生部,審批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程序還在進行之中。
然而,一個還未在全國推廣實施的標準卻已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部分網友質疑,該標準一旦經過國家衛生部審批,是否就將成為一個全國標準來進行 “精神病”的認定?“通常一提到精神病,人們大都會想到瘋子。其實很多癥狀都屬于精神病范疇,比如抑郁癥、多動癥、孤獨癥,甚至老年癡呆。人的心理和行為障礙就是精神類疾病的表現。制定標準的意義就在于給行業一個專業的規范指導,并且在全國范圍應用。”陶然說,以往在網絡成癮的臨床治療上從未出臺過標準,目前還沒把此標準推廣到各家醫院。而此前,在斷定上則是根據CCMD-3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和ICD-10(《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進行雙向判斷。如果《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審批,將會被添加進CCMD-3成為全國通行標準。
標準尚無執行細則
業內人士建議慎貼精神病標簽
《網絡成癮診斷標準》中不僅為臨床醫學增加了新病種,還明確了網絡成癮患者應該由設有精神科的醫療單位收治,為這些患者得到科學有效治療提供了途徑。網友“季風”對此頗感困惑,如果真的覺得自己是“精神病”,是不是應該馬上去看病?還是由相關的醫療部門強制要求去治病?
華中師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陶宏開告訴本報記者,上網成癮如果沒有對社會產生危害性后果,并沒有影響到日常的工作和學習,沒有出現煩躁易怒等戒斷反應、和現實世界逐漸脫離變得害怕與人交往等情況,并且不是患者主動要求,是無需進行強制性治療的。
“即使網友比照標準,發現自己符合其中的幾項,但上網的行為并沒有對生活產生大的影響,有誰會認為自己是‘精神病’從而去醫院治療呢?”陶宏開說,若標準沒有后續的執行細則,對臨床診斷來說除了增添了一個新的“神經病”病種之外,沒有實際意義。
而據陶然介紹,隨著標準一起出臺的還有一個治療指南,如衛生部批準后,將會把標準推廣到全國的醫院,醫生可以根據網癮患者的具體表現對照標準進行診斷,在實踐中還需經過觀察臨床治療3至5年的時間去逐步完善標準,從而最終完成。
陶宏開多年從事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工作,他認為,網絡成癮被列入“精神病”范疇,這樣的提法不科學,二者不能相提并論。一個人把虛擬世界中的情緒帶到現實生活中,只能說明他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生活,這是一種心理依賴,不能認定他們患上了精神病。“過度使用網絡可能會引起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等,但不能籠統地歸結為精神病。”
如果按照這個新的標準,很多青少年將被貼上“精神病患者”的標簽。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如果從小就給他貼上這樣一個標簽,對青少年的心理矯正可能會產生自暴自棄的負面影響。從實踐情況來看,少年兒童雖然很容易沉迷網絡,但大部分孩子在寬松的、鼓勵式的教育和正當的心理溝通引導下都能夠恢復正常。
陶宏開解釋,網絡成癮是一個概念,不能將網民因為上網成癮而稱為精神病。同時將所有網癮患者看做“精神病”將會使這些人產生精神壓力,他們很容易因此而患上其他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