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公布首批獲手機牌照的名單后,一時間,這批“幸運兒”們熱情高漲,紛紛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大手筆運作。熱情是足夠了,然而熱情的背后一邊是今年我國手機產能的嚴重過剩,一邊是洋品牌的四輪推進,面對殘酷的現實,這第一批“幸運兒”們以及我們國產手機品牌的熱情能夠持續多久?誰能吃到更多?誰又會被餓死?
狼煙四起
上周,奧克斯在北京八達嶺長城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手機發布儀式,掀起了國產手機奮力狙擊洋品牌新進攻陣勢的啟幕。
如此高調,奧克斯當然是有備而來。此次發布的10款多媒體手機,均為像素高達130萬—400萬、帶U盤和SD卡的攝像手機,其中電視手機和圖像編輯手機,在國內企業中尚屬首家推出。其市場總監李曉龍更是承諾今后將“不做不帶攝像功能的淘汰產品”。顯然,中高端市場是其發力點。
與奧克斯的高調相比,深圳華為似乎有些沉默。新聞發言人傅軍告訴記者,這并不表示華為沒有行動,事實上,在獲得牌照后華為已經啟動了相關工作,華為會把目前在海外銷售的手機拿到國內市場上來賣,接下來還將推出更有針對性的產品。
另一家首次獲牌企業也不甘落后。江蘇高通總經理楊志堅在獲得牌照后公開表示:“說句實話,我們在手機研發上的能力已經超過不少擁有手機牌照的廠商。”一幅勝券在握的姿態。
“利用5年的時間,達到國產品牌前三位”,是海信對外宣揚的目標。對已經擁有CDMA牌照的海信來說,GSM牌照的獲得就如猛虎添翼。“在現有30000平方米的移動通信終端生產基地,以及投資5個多億購置的先進制造檢測設備的基礎上,海信計劃新增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手機生產線4條,形成年產300萬臺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手機的生產能力。”海信通信公司總經理劉國棟對外宣稱。
被看作此次入圍黑馬的大連大顯泛泰也沒閑著。早在2003年6月就與韓國泛泰株式會社合資成立的大連大顯泛泰通信有限公司,計劃在3年內形成1000萬部的產能。
過剩之憂
據了解,此次核準的5家企業,將新增手機年生產能力約1100萬部,這意味著每家公司年生產能力約為220萬部。此前有專家推斷,最后獲批準的企業數不會少于10家,照此推算,今年僅新拿到牌照的企業,年生產能力就有望達到2200萬部。
然而,據信息產業部統計,2004年,我國全年共生產手機23344萬部,銷售23037萬部,還有約300萬部的手機未能銷售出去。
顯然,在年產23344萬部的基礎上再加上這2200萬部,還有那些沒有得到牌照的貼牌企業大約1億部的產能,即2005年將有3.5億部手機被生產出來。而按照2004年中國每百人移動電話擁有量為25.9部和中國人口13億來計算,如果2005年全國人都換上新手機而且只買國產的,消費量也才3.4億部,還有1000多萬部的剩余。而事實上,所有人都換手機根本不可能。
就此看來,2005年手機產能過剩問題似乎相當嚴重。
更為嚴重的是,國產手機正面臨市場份額“全面失守”的危險。2004年,國產手機比重由一年前的超過58%,陡然下滑到年底的37%。2005年第一季度,本土企業在自家門前敗勢愈顯,據最新統計,目前國內市場手機銷量前三名已被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牢牢占據;大搞“窩里反”的國產手機制造商依然沒有話語權。
迎難而上
“2005年才是國產手機真正的寒冬。”波導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戴茂余這樣說。
顯然,手機業面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關。在分食者如潮涌般襲來時,誰能“吃”得更多,誰會消化不良,誰會被餓死,沒人敢妄下結論。
“我們是嗜血的狼,不會被任何敵人嚇倒。”“待狼煙點起時,我們即將投入戰斗。”奧克斯發出這樣的誓詞,誓詞中有一種拼殺的味道。
“其實,還需客觀看待產能過剩,一般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也是暫時的。”長虹工作人員朱先生這樣告訴記者。他認為,在競爭過程中還會有一部分企業因經營不善而退出市場,“所以,產能過剩也并不如想像的那樣嚴重。”國產手機的積極性不會輕易被打消。
“部分廠商的毛利甚至還保留在25%的高位,百萬像素照相手機的利潤空間也還在500元以上,利潤空間的存在也意味著降價空間的存在。”他分析,“在今年會出現更猛烈的價格戰風暴,如何把握就看各企業的生存之道了。”
奧克斯新聞發言人黃江偉對于產能過剩的看法是,盡管公司提出確保完成內銷300萬臺,外銷200萬臺的發展計劃,但是具體實施還是以銷定產,不會盲目進行生產。“我相信大部分廠家采取的也都是以銷定產。”
眼看著國外品牌強有力的“研發和供應鏈”加上改進的營銷策略,國產手機想要抵御顯得相當艱難。
黃江偉向記者分析,國內企業要在研發、渠道、價格、服務等方面苦練內功、搶出奇招。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退出機制,將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淘汰出去,以免出現有人惡意攪局或者影響國產手機形象;其次,各企業要聯合起來,樹立起國產手機的整體品牌;最后,要加強研發,并調整好研發和消費者的關系,真正摸清消費者的心理,達到研、產、供、銷和諧發展。(記者 祝慧 曾業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