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訂單減少,出口急速下滑,很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出口企業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驚得不知所措。國內外企縮水了,有的甚至一夜間蒸發。大批的農民工無奈地背起鋪蓋踏上返鄉路……
經濟的航船在驚濤駭浪中該駛向何方?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也給世界出了一個難題。與此同時,一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模式調整開始悄然進行,低碳、綠色經濟、再制造,諸如此類的新概念出現在美國、英國、歐盟等西方國家的發展藍圖上。他們清楚,誰轉變得快,轉變得徹底,誰就將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一個世界經濟“大競爭、大調整、大洗牌”的新時代正在降臨。中國需要“換一個姿勢跑”!
“率先轉型,主動轉型,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這樣說。
強國的崛起,無不是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期,迅速轉變產業結構和社會運行方式,制定一系列戰略目標。而今天,我們正站在這樣一個需要做出抉擇的歷史十字路口。
中國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光明的前途,也有世界現代史出現過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能否以可持續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長,能否以破解貧富差距矛盾避免社會的動蕩,能否以新的生態文明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發出了這樣的告誡。
這正是今年中國兩會受到國內外更加高度關注,牽動著世界輿論神經的又一深刻之處。
“今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話音剛落,外電迅速做出反應——
路透社5日發表評論說,無論是赤字規模、貨幣增速,還是物價漲幅,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都是留有余地的,傳遞了中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決心。
日本發行量最大的《讀賣新聞》6日以《中國向擴大內需轉換》為大標題,“濃墨重彩”地報道了中國將要做出的這種轉變。文章稱,中國將由出口投資偏重型經濟,向消費主導的內需擴大型經濟轉換,而這將給人們帶來更多經濟發展的實惠。
日本另一大報《朝日新聞》認為,中國政府將通過著力改善收入差距,調整經濟結構,加強節能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實,中國對這一歷史性轉折謀劃已久:
“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這一創新理念剛一萌芽,立刻引發了研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熱潮。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是一字之改,但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國在關注GDP增速的同時,向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質量的觀念轉變。 2009年12月,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不到一個月,2010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作了深入闡述。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這是決策層發展觀念的又一次升華。
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的兩會,向國內外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中國正站在新的起點上,走向發展的新境界。
如果說,非典危機的突然沖擊,讓我們認識到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那么,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洗禮,則讓我們意識到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死路一條。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所說,今年代表委員和普通群眾比往年更為熱烈甚至是激烈的討論與交鋒,正是體現了他們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所肩負著的責任和使命。
兩會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新的圖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取消城鄉選舉差別,實現同票同權,促進憲法規定的平等原則充分實現。
這是又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的開始,它也必將再一次改寫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圖景,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命運。
2010年,中國“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規劃的醞釀之年。這一年兩會所達成的共識,將直接決定著新一個五年的發展方向。
2010年,中國在新世紀頭二十年機遇期中,新一個十年的開始。這一年兩會所形成的思路,將影響著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水平。
若干年后,回望今年的兩會,人們也許能更深刻地領會到其中的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