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 中國網 胡迪
中國網3月6日訊今天下午3點,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記者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主題是“政協委員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和全國政協委員徐冠華、秦大河、鄭新立、王文彪出席并回答記者的提問。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請問鄭新立老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城市來看,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包括科學發展觀都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從短期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會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陣痛”,請教一下,當前我們能否經得起這種“陣痛”?
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表示,轉變發展方式,會帶來“陣痛”的,一個“陣痛”可能是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的企業有一部分由于生產工藝落后,污染比較嚴重,消耗比較高,就要被淘汰。那么淘汰就帶來了一些問題,有些就業人員要重新安排,同時要加大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增加新的投資。但是我相信,通過重組,通過我們投資結構的調整,將會給今后一個較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經濟將會上到一個新的臺階上,在這個新的臺階上持續、平穩、快速發展一個較長時期,所以這個“陣痛”是值得的。
第二個“陣痛”,要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就業,剛才厲主席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我們的第二個轉變就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們要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來吸納第二產業中由于實行集約化的生產而減少的勞動力,要吸納第一產業集約化發展中間所富余的勞動力。這是我們現在認識到的,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規律。在發達國家,過去好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由于機器大工業的出現要排擠勞動力,要形成一個龐大的失業大軍,這個失業大軍沒飯吃,都要砸碎資本主義制度,結果這個情況避免了,沒有出現。原因在什么地方呢?這些剩余勞動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都是到第三產業去了。現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了80%以上,第一產業剩2%、3%了,第二產業占十幾,龐大的勞動力都在服務業里從業,對照我們的現狀,差距太大了。去年我們第三產業產值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42.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按照2008年的數字,只有34%,這兩個比例跟發達國家比,太低太低了。全世界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60%多,我們現在的比例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20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要低30多個百分點。
第三個因素,還是在觀念上的因素。我們認為,搞工業,這才叫發展,能夠看得見,還沒有把服務業擺到重要的日程上來。所以我們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作為發展方式三個轉變的第二個轉變提出來了。在溫總理的報告里,也對如何發展第三產業提出了很多政策措施,對第三產業發展的重點作出了明確的部署,特別是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服務業必須加快發展,要制定一個鼓勵第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如說有的地方對那些個體戶、小企業,稅收上能不能視同外資給個“兩免三減”,等他做大了再收稅。在用地、工商管理上給提供優惠條件,不要攆得他們到處跑。一些省、一些城市最近一兩年采取了鼓勵創業的政策,有的城市采取了十幾項這樣的政策,一旦實行了這樣的政策,這些地方的新辦的小型企業和個體戶,每年以30%甚至50%的速度在增長,發生奇效,所以關鍵還是在于我們的政策。我相信,我們全面地貫徹落實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真正把中央提出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落到實處,我們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不僅可以使我們的第一、二產業能夠朝著集約化的方向大大前進一步,而且能夠很好地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