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為樸永心。2003年,80余歲的她到董家溝慰安所進行了指認。
龍陵慰安所捐贈風波背后
正當南京利濟巷 “慰安所”遺址慘遭拆遷、有識之士奔走抗爭并稱贊云南龍陵為保護慰安所遺址所表現出的擔當和奉獻時,這所松山戰役舊址之一的董家溝慰安所舊址,卻因產權糾紛扯上了官司。
幾年前,董家大院被捐給政府,經過修繕,將建立起世界上繼東京、韓國、上海之后的第四所慰安婦制度罪惡展覽館,也將是世界上第一所在原址上建立的慰安婦制度罪行展覽館。
還未開館,部分董家后人站出來說話:捐贈時未征求他們的意見,要索賠25萬元的繼承份額。“整個大院800多平方米,單是地價就值150萬,更別說它的文物價值、旅游經濟價值。”
有人責難:面對這樣一個背負著國恥家恨的重要罪證,為什么不能表現得慷慨一些?有人支持:這是建立公民社會應有的私權意識。
“很難評論對錯,這些價值觀的匯聚交融,也許更體現一點:慰安婦血淚斑斑的悲慘遭遇,日軍在滇西犯下的種種罪行,遠征軍的抗戰功績,正被人們一點點認知和重視。” 著名歷史學家蘇智良說。此外,該展覽館由中宣部直接投資200萬修繕,它也是國內第一個由官方設立的慰安婦制度罪行展覽館。“以往主要靠民間推動的慰安婦制度罪行聲討,現在政府開始重視了。”
官司
2005年,3位老人將董家大院無償捐獻給龍陵縣政府。次年,它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雨董家大院
鞭炮聲響起來,董家溝28號人山人海,有踩高蹺的、有舞獅子的,看熱鬧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龍陵縣4大民間豪宅之一的董家大院建成了。這是在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董桂鶴的大哥董元乾剛滿1歲,母親番石玉抱著他從緬甸回來慶祝。
89年后,在煙雨蒙蒙中,記者走進這所大院。這是民國時期“走馬串角樓四合院”特色民居,占地842平方米,建筑面積367平方米,全院有大小房間30間。天井石板上的青苔訴說著它的滄桑和那段屈辱的歷史。
大院系董桂鶴的爺爺董從龍、董騰龍兄弟倆用在緬甸做茶葉生意掙來的錢所建,董家數十口人在大院里生活、繁衍。直到1942年,日軍侵占龍陵,董家人被迫逃離,大院被強占為臭名昭著的日軍“慰安所”。
與此同時,緬甸全境已經淪入日本人之手。還在緬甸做生意的番石玉和丈夫只好帶著4個兒子和4歲的小女兒董桂鶴,騎了4匹馬,逃回國。本想回龍陵老家,但路上聽說家鄉有日本兵,只好轉道去了距龍陵60多公里的象達。
1945年1月,日軍被趕出龍陵,董桂鶴和部分親人得以回到董家大院。隨后,這個家族大部分人陸續去了緬甸謀生。直到1982年,番石玉離開人世時,大院里只有女兒董桂鶴一家。因這是“不齒事件”發生地,心有忌諱,董桂鶴一家在老宅旁建了自己的房子,于1990年搬出。此后,人去樓空的董家大院漸漸荒廢了。
據董家家譜顯示,目前,董家健在的元字輩,僅有董騰龍的孫子董元振(定居緬甸)、董從龍的孫子董元信(定居美國)和孫女董桂鶴。2005年,3位老人將董家大院無償捐獻給龍陵縣政府。次年,它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11月,龍陵縣政府向中宣部申請到200萬元專項資金,修繕董家大院,欲將其建成慰安婦制度罪行展覽館。
老宅最好的歸宿
董桂鶴說,當時捐贈時,就知道要建成展覽館,“這也是我們希望的,讓政府保護起來。”“我認為,國家修繕后,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警示后代,是件利國、利民、利董家的事。這樣,也算董家對國家、社會的一種貢獻。”
2009年,正當董家大院修繕工作如火如荼進行時,董家另一個后人董淑靜以強硬的態度站出來,稱她是繼承人之一,當時捐贈時并沒有征求她的意見,傷害了她的感情,也侵犯了她的合法權益。
董淑靜是董桂鶴的大哥董元乾的女兒,1949年4月在董家大院出生。她滿4個月時,父親就去了緬甸謀生,6歲時,母親楊兆蘭也去緬甸尋找丈夫。此后,只有董淑靜和姑姑、奶奶住在老宅,相依為命。她們將多余的房屋出租,每間房每月1元的租金。“整個大院住著二十幾號人,老老少少都有。也有政府安排的五保戶,免費住。”偶爾也有人說,這個房子住過日本人、死過人,特別是水井里死過很多人,但董淑靜覺得離這一切很遠,并不害怕和忌諱,也喝井里的水。
1974年,結婚后的董淑靜離開董家大院。“我總是經常回去看望奶奶。”她說,姑姑董桂鶴考上保山師范后,就離開家,在外地讀書、教書,多年后才調回龍陵,這期間,贍養、照顧奶奶的重任就落在她肩上,也多次出錢維修過董家老宅。“我只是氣不過,我這么一個董家后人,就住在政府門口,為什么捐贈時就不來問問我的意見?”“到現在,我還有一些私物留在老宅呢!”在向各級部門反映均未獲得滿意答復的情形下,董淑靜將姑姑告上了法庭。
“不管她怎么告也告不倒我,政府會為我們做主。我們是無償捐贈,問心無愧”,董桂鶴說,“現在(的狀態),是這個房子最好的歸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