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昨天我也去北大參加了一個關于“兩會”報告解讀,包括城鎮化的發布會,當時有一位學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城鎮化的核心是創造更多的就業,城鎮化的過程是動態滿足中國新增勞動力更好就業需要的過程,請問徐主任您對這句話怎么理解的,我們的就業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呢?
2014-03-19 11:34:07
徐憲平:
就業的問題還是請楊志明副部長回答。
2014-03-19 11:34:57
楊志明:
中國是個勞動力資源大國,也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大國,還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大國。農民工就業,在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指導下,主要是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鼓勵就地就近就業,扶持返鄉創業。目前,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總量在增長,增幅放緩,分布有變化,也就是說,農民工正在由無限供給走向有限供給。從今后,農民工就業形勢要看新的變化,既有農民工就業難的問題,也有容納農民工大的城市和企業,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招工難問題。普工的短缺反映的是農民工供給的有限性,技工的短缺反映的是農民工中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性。應該說,農民工就業招工兩難的情況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我們實施新型城鎮化規劃,一是要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力度,解決技工短板的問題。二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農民工就業需求持續增長的問題。三是要扶持有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有人說,我們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是海歸,那么在城市中學到技能、積累了資金、也懂點營銷、還有點辦廠魄力,當然和農村還有感情的“五有”農民工返鄉創業,我們把他們稱為“城歸”。四是還要發揮全國就業信息網的作用,解決農民工跨地區就業信息互聯互通的問題??傮w上,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具有就業帶動、保留地權、漸進落戶的特點,為推動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我們將繼續做好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謝謝。
2014-03-19 11:35:16
徐憲平:
我補充一下。城鎮化的過程是伴隨著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我用兩個數字來說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增速接近兩位數,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1978年的城鎮化率是多少呢?17.9%,城鎮人口是多少呢?1.7億?,F在已經到7.3億人,可以看出,集聚經濟的同時,創造了就業,也集聚了人口。
2014-03-19 11:41:53
京華時報記者:
我想再問一個關于戶籍方面的問題?!兑巹潯诽岢鲆獓栏窨刂?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這是否意味著現在許多離開家鄉長期在北、上、廣打工的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就沒有落戶的希望了?
2014-03-19 11:45:13
黃明:
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我建議不要說“就沒有落戶的希望了”。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嚴格控制5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人口多、不平衡,大城市的優勢集中,聚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像北京,2000年到2012年這12年間,流動人口增加了517萬,每年增長43萬。上海每年增長53萬,廣州這12年每年增長43萬,深圳每年增長56萬。這些城市資源環境的壓力太大,確實需要減負。所以我們的戶籍政策與規劃是配套的,要嚴格控制這些城市的人口規模,要堅持從緊。
第二,大家要注意到,今年各地的“兩會”,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就有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要科學確立城市功能定位,適當疏散一些城市功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要轉移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優化人口結構。這就是說,嚴格控制人口規模不僅是一個戶籍政策,它是要綜合考慮的,還有其他多種措施,引導人口有進有出,使城市人口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更加有利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2014-03-19 11:46:13
黃明:
第三,特大城市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也要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按照公開、公平、有序的原則,通過積分制的辦法,階梯式的通道來進行落戶,來合理調控落戶規模和節奏。為什么不要一概地講”沒有希望了“,我認為希望是有的,但是這個希望不會像其他大城市,尤其不會像中小城市那么大。如果要盡快實現自己的城市夢,中小城市比較現實,如果要選擇特大城市,既要積極創造條件,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足夠的耐心。
2014-03-19 11:52:51
徐憲平:
我呼應一下黃部長。50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有省會城市,有地級市,也還有縣城,請大家注意,《規劃》中明確提出,各類城鎮要因地制宜制定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具體標準,并向社會公布,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預期和選擇。
2014-03-19 11:58:20
楊志明:
我補充一下。農民工學習技能、參加社保可以加分。
2014-03-19 12:00:48
郭衛民:
要參加培訓。《規劃》出來了,我們還可以搞一個發布會。
2014-03-19 12:01:06
黃明:
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等到中央和國務院審批以后,我們還會具體做詳細的解釋。
2014-03-19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