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近年來,盡管我國科技投入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貢獻率偏低的現實,使科技工作的“指揮棒”——科技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廣受詬病。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目前,科技部經過反復研究,提出了《深化科學技術獎勵改革的基本思路》,一場科技評獎“瘦身”改革箭在弦上、呼之欲出。
獎項過多成本過高,滋生“垃圾論文”、“評獎專業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科技主管部門為引導科技工作健康發展,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付出了極大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黨組成員、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告訴半月談記者:“2003年,科技部等5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進一步規范科學技術評價行為,使地方和部門科技評價工作有章可循。之后,科技主管部門又先后制定頒布了多項評價政策和相關規定,初步形成科技評價體系及獎勵制度,對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不良因素侵入并擾亂了科技評價體系,呈現出來的弊端也十分明顯?!?/p>
據了解,我國每年產生在冊登記的科技成果約4萬項,國家級獎項約400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授獎總數約6000多項(另有208項社會性獎項)。主管部門每年需分門別類地召開各種立項會、評審會、獎勵表彰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朱星說:“各類獎項活動涉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業,乃至數以百萬計的基層科技人員,其消耗的顯性和隱性成本非常之大?!?/p>
一位政協委員對全國11家科研院所的374位研究員進行問卷調查,超過60%的研究員表示,在正常工作時間內,只有一半時間從事直接的科研活動,其他時間大部分用在項目申請、評審考核、申報評獎等活動上。
評獎活動過多滋生了“跑獎”和“跑項目”專業戶?!安慌馨撞慌?,跑了不白跑,白跑也要跑”便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張景安表示,由于缺少時間潛心研究,不少科研人員只好倉促撰寫論文,“垃圾論文”大量產生,偽造實驗結果或者抄襲他人論文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最能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自2000年以來竟然7次空缺就是例證。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表示,我國的論文數量世界第二,但是引用率卻排在第十位左右。反觀瑞士、瑞典和以色列等國家,論文數量不多,但是引用率卻排名在前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