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統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東莞分部所長、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
2008年11月,在他的帶領下,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開始在東莞松山湖籌建國內首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如今,這一平臺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共布置了108臺服務器,可存儲330T的數據,服務企業已有幾百家,推出了“教育云”、“制造云”、“供應鏈云”和“創意云”等應用。在推出了一系列私有云的同時,公有云產品也即將推出。按照規劃,今后,這一平臺在松山湖的服務器將增至1000臺,在外地還將設置1萬臺。
在季統凱看來,在云計算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必須要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云”。
加快構建“中國云”
問:當前,云計算的發展已呈風起云涌之勢,為何強調中國要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云”?
答:在“數據為王”時代到來的今天,云計算構成今后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技術也將會成為國家產業安全、信息安全的導向性指標。
當前,云計算已經成為國際IT領域的熱點,不僅諸多國際巨頭已相繼開展云計算布局,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也對云計算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
由于云計算具有極高的技術和資金門檻,當前云計算正日漸被美國等少數國家高度集中和壟斷,這給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乃至國家安全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
當前,已有諸多國際巨頭開始在我國布局云計算業務。在云計算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需要積極跟國外展開合作,同時必須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加快構建屬于自己的“云”,掌握云服務的話語權。
發展云產業已有一定基礎
問:我國在構建中國“云”方面的進展如何?
答:在打造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平臺、加快云產業發展方面,我國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已經進行了相當的技術積累,中科院計算所在云計算領域已掌握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底層核心技術,其中曙光高性能計算機和“龍芯”通用CPU是云計算的基礎硬件,可以保障我國在云計算體系中掌握核心的基礎硬件;中國移動等一批國內企業也在積極投入,并推出了部分產品和試驗平臺。
不過,與我們的目標相比,目前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尚面臨著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基礎研究薄弱,技術應用也還存在不少缺陷,在云計算系統核心功能和管理、云存儲模型和定位、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等方面的研究都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二是商業探索還在初步階段,對如何充分發揮云計算作用、實現云計算的商業價值尚未形成明確的認識。
三是標準缺失。目前,云計算領域“百花齊放”,主要的云計算服務商有多家,但它們提供的云計算平臺之間不具有互操作性,直接影響云計算的大規模市場化和商業應用。
四是云計算的企業信任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
此外,由于云計算極高的技術和資金門檻,且直接面對世界范圍的網絡和服務競爭,是快魚吃慢魚、贏者通吃的生存業態,因此整合資金、管理、人力和上下游資源,加大投入,快速發展是云計算能否成功的關鍵,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的整合能力和力度有所欠缺。
還需哪些方面的努力?
問:構建起中國“云”,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努力?
答:中國要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云”,需要有一整套國家云計算的發展戰略,需要政產學研各界緊密結合,形成合力。
第一,像推動下一代互聯網、TD和3G發展一樣,將云計算平臺列為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由國家各部委聯合啟動建設“云計算平臺示范工程”,設立國家云計算重大專項,制訂云計算標準,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云計算平臺的大規模商業應用,推動我國云計算進入大規模研究及建設階段并向商業應用邁進。
第二,響應國家人才政策,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相關技術積累為基礎,整合電信運營商和企業等各方力量,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組建“國家云計算產業技術研究院”。其目標是切實在國內建立起云計算產業的人才高地和技術高地,深入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核心技術,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體系相結合的新途徑,實現技術與產業并舉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云計算承載大量客戶的數據,從戰略上中國的企業不適合在國外的云計算平臺上進行,國家應該把云計算和基礎電信網絡一樣作為信息化基礎設施來對待,在適當時機可以考慮經營許可證。、
第四,希望國家牽頭積極開展云計算標準的制定,這主要涉及到云計算操作系統、API接口、云計算和云終端連接的通道標準等方面。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應走政產學研相結合之路,并吸收更多的企業代表參與其中,因為企業是真正要使用這些標準的,而標準也需要在應用中完善。
新聞鏈接
云計算是基于云研究、云資源、云計算和云服務的綜合、綠色、智能的信息服務體系,同時也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方法論:把大量的高度虛擬化的資源管理起來,組成一個大的資源池,用來統一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