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 北京時間28日凌晨2時,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西南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40個基因組的重測序揭示了蠶的馴化事件及馴化相關基因”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科學》上發表,這是科學家繼2003年在家蠶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進展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據悉,科學家共獲得了40個家蠶突變品系和中國野桑蠶的全基因組序列,共測632.5億對堿基序列,覆蓋了99.8%的基因組區域,是多細胞真核生物大規模重測序研究的首次報道;繪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張基因組水平上的蠶類單堿基遺傳變異圖譜,這是世界上首次報道的昆蟲基因組變異圖。科學家還發現了馴化對家蠶生物學影響的基因組印記,從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家蠶的起源進化。
我國是蠶絲生產的發源地,絲綢之路曾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象征。2003年,我國科學家成功繪制了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成為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卷”、水稻基因組計劃后在基因組研究領域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桑蠶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遺傳變異圖譜構建的完成,有助于從全基因組范圍研究馴化和人工選擇對家蠶生物學的影響,闡釋家蠶及野桑蠶之間生物學差異的遺傳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鑒于與野桑蠶相比,家蠶具有更優良的經濟性狀,研究所發現的全基因組選擇印記,特別是那些受到強烈選擇的具體基因,對家蠶重要優勢經濟性狀相關基因克隆及其形成機理的研究至關重要。
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研究團隊就完成了全部實驗和測序工作,還利用自主搭建的超級計算中心及自主開發的生物信息軟件,迅速完成了海量數據的分析工作。
經過16年積淀,西南大學蠶學與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積累了寶貴的桑蠶種質資源,提供了這次研究的40個代表性家蠶和中國野桑蠶品系。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擁有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新一代基因組測序平臺,曾成功實施“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等多項大型基因組計劃。
專家表示,桑蠶基因組計劃后續研究目標將集中在“發現基因、研究基因和利用基因”上,利用轉基因技術制作新型蠶品種和相關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