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王柿園陵墓甬道旁的塞石。塞石是為防后人盜墓而設置的。攝影/聶鳴
這是一組盜墓賊進入墓中遭到連環翻板襲擊的示意圖。繪圖/蔡博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于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中華遺產》2009年第4期特別策劃《機關大法》將帶大家一起揭開機關大法的神秘面紗。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里,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制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發現機關背后古人的心思。《機關奇術:心動,機動》將帶您走進古代機關之洋洋大關,一探其妙。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將細說古墓機關。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幾種簡單機械中,大部分用于軍事,最典型的體現是城池防御。這種防御精神貫穿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金城湯池:不戰而勝》與大家從“術”的角度,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重新認識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
以下文字節選自《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一文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弩出現于春秋時期,能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并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
弓弩的實戰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藥”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弓弩的殺傷力強大,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傳詣七十余萬人,穿三皋,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于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如此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只有采用“蹶張”才能奏效,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后漢唐陵墓所繼承,并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以射殺盜墓者。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