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佐治亞醫學院研究小組聯合中國華東師范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出用生物化學手段修改記憶的方法,使記憶清除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在美國《神經元》月刊上發表文章說,人類有望通過擺脫恐懼、痛苦的記憶來治療心理創傷。
清除記憶
美國佐治亞醫學院研究小組聯合中國華東師范大學的科學家一起,從小白鼠大腦中成功分離出記憶分子,并利用這種分子清除了它的不愉快記憶。
研究人員展開一系列實驗。首先,他們反復電擊小白鼠。與退伍軍人在戰爭中受燒傷的記憶類似,小白鼠對輕微電擊產生長期的不愉快記憶。然后,他們用一種叫“鈣調素依賴性蛋白激酶2”的鈣離子活性酶(俗稱“大鼠鈣”)清除這部分記憶。他們還發現,藥劑過量時,新舊記憶會同時被清除。
在另一項有關物品識別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小白鼠兩只小玩具,然后清除掉它對其中一只玩具的記憶。于是,每次得到這兩只玩具時,小白鼠都表現得如同其中一只從未見過一樣。
基于上述發現,神經生物學家相信,他們很快能研究出一種方法標出并清除恐懼或痛苦記憶,同時保證大腦不受損害。
研制藥物
記憶在海馬區域中生成,然后進入大腦皮層不同區域儲存。科學家形容記憶就像玻璃一樣,在存儲過程中一直柔軟可塑,直至存儲完成才定型。
在人回想某段記憶時,這段記憶便被從大腦皮層中提取出并激活,此時又變得“柔軟”,之后還需重新儲存,重新“凝固”。
研究人員在去年7月的美國《精神病學研究雜志》季刊上發表論文說,在記憶重新儲存過程中,大腦皮層始終需要一種PKMzeta分子,因此只要用生物化學手段干擾這種分子就可以阻斷記憶重新儲存過程。
研究人員認為,可以利用這一原理生產一種藥物,幫助人們忘卻不愉快記憶或者加深對考試要點的記憶。
治療有望
研究人員認為,借助大鼠鈣能夠幫助退伍軍人忘卻戰爭經歷,減輕心理創傷,甚至可能最終用于幫助人們削減喪親、失戀等痛苦。
英國《每日電訊報》22日援引佐治亞醫學院大腦與行為研究部華裔科學家錢卓的話報道:“盡管人們常說記憶是位好老師,但對經歷過災難的人而言,他們開始新生活以后,有些記憶的確很殘酷。比如,慘烈的戰事、讓人棄之不及的恐懼感等等。有選擇地清除這些記憶無疑讓人們生活得更好。我們的研究揭示了如何從分子層面上清除記憶而不損害腦細胞。”
研究人員相信,最終可以生產出幫助人們管理記憶的藥片或注射劑。不過錢卓博士表示:“盡管這項突破令人激動,但要把這種藥劑用于人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時,他反對把這種技術用于清除人們的“羅曼史”記憶。他說:“如果人們經歷了一段不歡而散的感情,用藥物來忘記那個人和那段感情不能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