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桿跳
撐桿跳:物理學(xué)唱主角
當(dāng)前男子撐桿跳的世界紀(jì)錄為20英尺1.75英寸(約合6.14米),由烏克蘭選手謝爾蓋·布勃卡(Sergei Bubka)在14年前創(chuàng)造。美國奧運選手布拉德·沃克(Brad Walker)是美國國內(nèi)紀(jì)錄保持者,成績?yōu)?9英尺9.75英寸(約合6.03米)。沃克靠什么才能讓自己跳過那額外的4英寸,答案是物理學(xué)加技巧,兩者所占比重分別為85%和15%。
為了在6英尺2英寸(約合1.87米)的有效距離內(nèi)積聚足夠動能以越過橫桿,沃克的助跑速度最少要達到每秒33英尺(約合每秒10米)。助跑之后便是撐桿,這一動作充當(dāng)了彈簧的作用,將積聚的水平動能轉(zhuǎn)換為垂直方向,最終將他送到16.7英尺(約合5.09米)的高度。剩下的3.4英尺(約合1.03米)就要靠曲身來完成了,也就是提高身體重心,直至躍過橫桿。
1. 接近:選手助跑時的速度越快,在插桿斗插桿時轉(zhuǎn)移到撐桿的能量就越多。最為理想的情況是,選手要在不到10或12秒時間里達到最高速度。
2. 插桿:以18度插入插桿斗,撐桿與最初高度相比將彎曲大約70%,或者說彎曲角度在120至160度之間,撐桿彎曲程度取決于選手體重和所獲動能。
3. 騰躍:彎曲的撐桿獲得的勢能被轉(zhuǎn)回選手身體,變成動能。隨著撐桿開始伸直,選手距地面高度不斷升高,直至身體呈倒立姿態(tài)。
4. 躍桿:在空中停留時,選手必須控制身體以面向橫桿。在平時的訓(xùn)練中,他們會通過蜷縮、旋轉(zhuǎn)和手倒立等方式熟練和掌握這項技術(shù)。
補水很重要:比賽期間,一名奧運選手每天最多飲用3加侖(約合11.35升)水,是正常人的5.5倍。在北京奧運會上,由于溫度超過85華氏度(約合29攝氏度),濕度達到90%,選手將不得不喝掉更多的水。流失2%的體液(相當(dāng)于一名81.64公斤的選手體重減少大約1.58公斤)足以讓選手在比賽中暈倒。運動營養(yǎng)學(xué)家南希·克拉克(Nancy Clark)解釋說:“缺水讓血液變得更加粘稠,進而增加心臟負擔(dān),心臟必須更為賣力地工作才能保障供血。”由于大量出汗,選手需要適當(dāng)補充水分,備戰(zhàn)下一輪比賽。
跳水:成敗只在一瞬間
在奧運會上,跳水因選手優(yōu)美的空中姿態(tài)成為觀眾關(guān)注的焦點。但很多外行人不知道的是,躍離跳板的一瞬間就已經(jīng)決定一名選手成或敗的命運了。
接近:選手快步接近跳板的過程實際上是積累動能。
壓板:在距離跳板邊緣12英寸(約合30.48 厘米)的地方,特羅伊·杜邁斯(Troy Dumais)躍向空中。跳起后向下壓跳板以積累機械力,大約為5000牛頓。
躍起:借助跳板的反彈力,杜邁斯的最高時速達到12.3英里(約合每小時19.79公里),這至少可以將他送到距水面18英尺(約合5.48米)的高度。憑借這一高度,他的空中停留時間最多可達到1.5秒,同時賦予他完成技術(shù)動作所需的旋轉(zhuǎn)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