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已水干見底,塘底留下黑色淤泥
一個約8萬立方米蓄滿水的水塘,在不到5小時的時間里,赫然消失了,只留下塘底黑色淤泥。
5月5日,觀音塘,這個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白果鄉下村壩村里的水塘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8萬立方米的水去了哪里?一時間,水塘巨量蓄水突然消失之謎,困擾著這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百姓,難道是傳說中的“水龍王”將水吸走了?還是外星人的“神來之筆”?他們迫切期盼有人能來破解這個謎團。
觀音塘謎團迅速引來了湖北第二地質大隊兩名專家郭洪濤、向家瑞。他倆在恩施現場駐扎了下來,經過仔細的勘察后,5月8日,他們公布了勘察結果,恩施市白果鄉8萬噸蓄水突然消失,皆因為觀音塘是一個“天然漏斗”,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為什么說喀斯特地形是個“天然漏斗”?水利科學院的劉洪祿博士給記者解釋,喀斯特地形的主要特點就是當地屬于石灰巖地區,而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帶有不少空隙的碳酸鹽巖,當地下水對碳酸鹽巖侵蝕后,在水流“滴水穿石”作用下,碳酸鹽巖被溶蝕后,就會在地下形成空洞,這些空洞間或與地下水道相連,一旦水壓或地下的地質情況發生變化,空洞就可能發生塌陷,從而變成一只大嘴巴的“漏斗”,水就都流進地下河道中去了。
劉博士的說法得到了郭洪濤的證實,他分析,觀音塘下面有一個地下水道,石灰巖泥土層很厚,平時能蓄水。當水壓達到一定程度后,泥土下面的石灰巖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而向地下水道滲水,通道隨后被打開,水就流走了。
那么,這次消失的水還能回來嗎?
郭洪濤、向家瑞向附近居民了解情況時,84歲的村民向正龍說:“他此生見過該塘出現過5次干涸現象,一直不知道原因。”70歲的村民向正中更是表示,1959年出現大干旱時,許多樹木都干枯死亡,這個池塘的水卻沒有干涸。池塘口面原來約有6畝,現在有10多畝了,池水干涸后,一般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再次滿塘。
中國科學院的高工陶寶祥分析,觀音塘能蓄水和失水都與喀斯特地形密切相關,喀斯特地形在我國并不少見,桂林、云南等地都有喀斯特地貌,北京的十渡就有豐富的喀斯特地貌。打個比方,如果把喀斯特地貌比作一個水池子。當人們想把水放掉,只要拔掉塞子就可以了。當喀斯特巖層的空洞形成后,水就很容易消失。然而,泥土在干涸時又會下沉,重新形成一個巨大的塞子。因此,蓄水很可能再次重新出現。郭洪濤進一步解釋,觀音塘干涸后,四周的泥土向下滑,觀音塘地下的空洞與地下水道的連接口被堵上后,只要下雨,池塘就又開始蓄水了。(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