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申奧成功時,中國人向世界莊嚴承諾:奧運火炬接力活動將把火炬送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如今,這個偉大的設想和承諾變為現實。在這一壯舉背后,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辛勞。
2006年1月17日,北京奧組委正式致函航天科工集團,委托其就奧運火炬珠峰燃燒技術進行科研攻關。航天科工集團隨即成立了火炬研發部,并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該項目總設計師。
2006年9月10日,火炬燃燒系統副總設計師邵文清(右)在珠峰進行實地測試。 新華社發
珠峰火炬
燃料方案曾經“一波三折”
研制火炬燃燒系統,首先需要確定燃料,研制團隊最初選定丙烷作火炬燃料。
位于北京西南郊豐臺區的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1所是火炬研發團隊的“大本營”,這里有一個可以模擬大風、暴雨、低溫、低壓等各種真實自然環境的試驗艙。盡管液態丙烷燃料火炬在這個試驗艙內經受住了多次模擬測試,但2006年9月,科工集團火炬研發部還是自掏腰包奔赴西藏珠峰大本營進行實地試驗。結果發現,液態丙烷火炬在實際低壓環境下燃燒時間太短,達不到要求。
返回北京后,研制團隊放棄了液態丙烷火炬的方案,將研制重點轉向固液組合火炬和固態燃料火炬。
2007年4月、5月,珠峰火炬試驗隊兩次奔赴西藏,進行珠峰火炬登頂的測試與試驗。最后,考慮到固態火炬操作更為簡便,研制團隊確定其為珠峰火炬燃燒系統的最終設計方案。
2007年4月20日,研制人員進行防風試驗。新華社發
珠峰火種燈
暖手爐蜂窩煤爐帶來靈感
珠峰惡劣的自然條件不僅對火炬性能要求非常高,對火種燈等配套設備的性能同樣要求很高。
為了尋找可靠的燃料源,研發人員先后嘗試過多種常用燃料,但一一被否定。有一次,退休研究員任國周看到一個用碳作熱源的暖手爐后突發靈感:能不能用碳作火種?然而,第一次進藏試驗效果不理想:一是燃燒時間短,二是排灰不暢。
大家剛剛看到一線希望,由于這次挫折又變得有些沮喪。此時,生活中的一個小發現再次使他們看到了柳暗花明。任國周上街時看到一個燒餅攤旁擺著蜂窩煤爐,頓生聯想:將碳柱像蜂窩煤一樣上下摞放在火種燈內,下面的碳柱燃盡化成灰,上面的碳柱自動落下來,這樣通過不斷添加碳柱就可保持火種燈不滅,而且排灰問題也能解決。一個大難題就這樣通過生活中的兩個小發現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