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衛星星座系統的建立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和災害監測預報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這一全新的民用衛星工程無疑也將開啟我國民用航天特別是遙感衛星的嶄新領域。然而,對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衛星星座系統的作用評估,李京表現得格外冷靜。
“指望這幾個衛星把所有的問題解決不太可能。”李京說,一旦發生災害,政府和群眾都希望在1個小時內就知道災害的具體情況,比如發生地震,希望能在1小時內就知道倒塌多少房子。“用現在的技術,至少要200顆星才能看得到。”
“這幾顆衛星固然能大大提高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能力,但還是遠遠不夠的。”李京介紹,一方面還應繼續加強國際合作,獲取各種有關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資料;另一方面,還應發展地面建設系統和航空平臺建設系統,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監測網絡。
李京介紹,“天”是要有較完善的衛星系統——天基系統,“空”是指空基系統,主要是具有遙感監測能力的飛機和飛艇,“地”主要是地面監視系統。
“遙感不可能獨立解決所有問題,它必須和其他系統獲取的資料,尤其是與地面監測資料相結合,才能提高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綜合能力。”李京指出。
目前“天”、“地”、“空”三大系統都存在欠缺。以“地”為例,雖然環保部門和各災害涉及部門都建立了眾多地面監測站,但仍不能滿足需要。從地域分布看,容易出現災害的偏遠地區恰恰很少有監測站;從內容看,很多監測站由于建設時間較早,其設計的參數已不能滿足當前需要。
李京介紹,近年來,“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的建設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已被明確提出。“我們現在已經在考慮網絡化的問題,在我們的規劃藍圖里,還包括航空遙感系統、空間飛行器的建設。”
2007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啟動亞洲區域巨災研究中心建設工程,主要依托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2+1”階段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緊密結合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工程計劃,開展后續衛星需求論證工作。
建立完整的數據庫
在談到“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的建設時,李京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應建立完整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數據庫。
李京介紹,目前中國雖然有數以萬計的監測站,但都分布在相關部委,如環境監測站在環保部門,地震監測站在國家地震局,滑坡泥石流監測在國土資源部等。“這種分割的局面是歷史形成的,條塊分割使數據聯通、數據共享等存在很多問題。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各部門之間、各地區之間的信息聯通。”
規劃指出,目前,我國的減災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其中之一就是一些地方的減災綜合協調機制尚不健全,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尚不完備。
為此,國務院批準啟動全國重點區域綜合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工程,并被寫入《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中。該工程包括開展全國重點區域綜合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建立全國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數據庫系統等。
李京坦言,盡管目前已經開始建設關于環境或災害監測預報方面的數據庫,但這些庫也是分散在各個部門,有的甚至還是紙質的,有的歷史資料在現實中已找不到具體情況與之對應,根本沒有辦法錄入數據庫中。
“建立統一的數據庫難度很大,最頭痛的是數據標準不統一。”李京說,要建立統一的數據庫,保證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是建立數據庫最起碼的前提。其次,還要做很多標準化方面的工作。“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建起一個真正可用的統一的數據庫。”(張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