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近幾年,全球范圍內的干旱、洪澇、嚴寒、酷暑等極端、異常天氣現象頻頻發生,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讓人們從心理上感到畏懼、恐慌。那么,如何從氣象科學的角度客觀、正確地看待這些天氣、氣候現象?今后可以進一步提高天氣預測的準確度和實用性嗎?光明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記者:有媒體將今冬歐洲的嚴寒天氣與電影《2012》聯系起來,認為“全球氣候因進入冰期而變冷了”。您如何看待這種論斷?
鄭國光:歐洲這段時間的暴風雪嚴寒天氣確實是屬于典型的氣候異常。但我不認為這和電影《2012》里那種慘狀描述相似,因為電影里是科幻想象,它描述了地殼運動(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影響,而不是地球大氣狀況出現了異常。我們不能以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就對全球氣候的變化趨勢作出這種簡單判斷。事實上,從1997年以來的15年里,除1999年和2000年外,其他13個年份都是1880年以來全球氣溫偏高、偏暖的年份。因此,大可不必因為一段時間內某一地區發生了所謂的“極寒天氣”,就對全球氣候的變化大趨勢作出這樣的簡單誤判。
記者:云南連續三年發生了嚴重干旱,您能從氣象學的角度對這種持續性干旱天氣加以解釋嗎?
鄭國光:在云南,每年大概在四五月份的20日前后進入汛期,10月下旬結束——這5個月的總降水量占到全年的83%左右。近些年來由于大氣環流形勢發生了變化,從2009年秋天開始,一直到2010年春天,云南遭受了過去50年來少有的嚴重干旱。即使2010年5月份后進入汛期,云南的降水量也較常年偏低。云南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在全國排第三,大部分蓄水都靠汛期提供。如果汛期水量偏少,旱期降水量又偏少,那么就造成了旱情的持續發展。實際上去年入冬以來,云南1月下旬的降水量比歷史平均值還偏多一點,但是絕對值很少,解決不了旱情。遺憾的是,從目前的預測情況來看,近期不會發生有效降水,云南的旱情還會繼續發展。但是氣象部門會抓住有利時機,考慮采取人工增雨的辦法。
記者:今后將如何提高包括準確率在內的天氣預報服務能力?
鄭國光:現在天氣變化規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我們的預報挑戰很大。今后衡量氣象預報服務能力的,可能更多的是預報、預警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精細化,此外還應提供一些氣象災害的風險預報。例如,一次暴雨或大風對城市的危害程度,采取的措施也應該分等級。去年在深圳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我們嘗試將幾百平方公里的深圳細分成20多個區域,對每個區域進行未來天氣3小時、6小時、12小時的預報。還有一個衡量指標是臺風路徑的預報。去年,24小時臺風預報的誤差是112公里,這在預防上會造成很大的偏差,今后應更精細化一點,爭取達到12小時,預報誤差大概會在30公里至50公里,這樣人們應對起來可以更有針對性,從而降低預防成本,提高預防效果?!。ㄓ浾邚埨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