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火車站里,來自河池市大化縣的韋大甘和同鄉守著大包小包,焦急地等待東去的列車。
去年秋天以來,廣西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這使韋大甘在家搞網箱養魚的計劃擱淺了。
“在我幾乎走投無路的時候,聽說縣政府組織去廣東一家電子廠打工,月薪2000元,這可比留在家里強多了。”他說。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蔣明紅說,在災區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與其在家無所事事,還不如有組織地到外面打工。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喝水問題,還可以增加收入。
在旱情更為嚴重的云南省,政府也決定加大勞務輸出以彌補因旱造成的農民減收。中共云南省委書記白恩培表示,去年全省近120萬人外出務工,今年要再增加50萬到80萬。
新華社記者在昆明、南寧火車站看到,一些旱區的民眾攜帶大包小包,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正有組織地乘車外出。南寧火車站還設立了旱區民工接待點,勞動部門派人向外出打工者提供信息咨詢等服務。
“海外有人稱中國西南旱區百姓‘外逃’,實際上,他們是外出打工”,云南省大姚縣水利局局長普開清說,“‘外出’和‘外逃’只一字之差,意義卻大不相同”。
他指出,“外出”意味著民眾積極主動以務工形式降低干旱損失,而“外逃”是一種無奈、絕望的舉動。在旱區,只有大批打工者在政府幫助下外出務工,卻沒有因活不下去而逃荒的“流民”。
中國水利部副部長劉寧31日在回答美國之音記者提問時,也明確表示災區沒有發現人員外逃。他指出,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在地方政府的積極組織和工作部署下,各方面的救災措施非常有成效,目前災區百姓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目前,云南、貴州、廣西等中國西南五省區的大旱已經持續半年之久,一些地方災情達到百年一遇,1939萬人飲水困難。
在中國歷史上,大旱之年往往出現流民,甚至引發社會的大動蕩。但當下的西南重旱之中,卻沒有出現逃荒者,的確令人驚訝。
“今年干旱這么長時間,要是在過去,不知有多少人當流民了,哪像現在我們天天還有雞蛋、新鮮蔬菜吃。”77歲的廣西百色市那坡縣人黃成貴說。
黃成貴對小時候經歷的旱災刻骨銘心。1943年,廣東大旱,母親帶著年僅10歲的他和三個弟弟出去要飯。途中,被餓昏的或無力走路倒在路邊的流民,隨處可見。“要不到飯,餓極了,我們就吃樹根、野菜、野草,幾次差點中毒,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他說。
干旱是中國歷史上多發的自然災害,破壞性巨大。僅以20世紀為例,全世界發生5次特大旱災,中國占了3次,都發生在1949年前。每遇重大旱災,就會產生大量因受災而流亡外地、生活無著的流民。
“大旱出流民,流民帶來社會動蕩,此現象曾在中國歷史上反復出現,但今天共產黨改寫了這個歷史。”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可達說。
周可達指出,今年中國西南的旱情和歷史上的大旱有得一比,但人們看到的景象卻大不相同。政府和旱區群眾一起想方設法解決飲水困難和減少災害損失,沒有饑餓,也沒有流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