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縣民營企業家捐款行善
水干了、地陷了、樹死了、人走了
近年來,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煤炭資源開采強度迅速增大。記者在原煤產能超過2億噸的鄂爾多斯市看到,大批礦井的生產能力通過技改得到提升,有的原設計產能300萬噸的礦井,擴大至1000萬噸、2000萬噸;原來年產數十萬噸的民營煤炭企業,技改后多數擴大至100萬噸以上。與此相應,礦井的服務年限隨之縮短,采煤塌陷區范圍快速擴大,失地農民人數增加速度也在加快。
記者在神木縣采訪了解到,近年來由于煤炭的強度開采,縣境內塌陷區面積已達67.7平方公里,近7000農牧民飽受塌陷之痛。
神木縣和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是一家央企的主力煤田所在地,這里布局著上灣、榆家梁等千萬噸級的礦井。隨著煤炭的大規模開發,礦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煤田采空區地表塌陷,水源滲漏,植被枯死,土地無法耕種,許多村莊因喪失基本生存條件而不得不搬遷。
“雖然這家央企的礦井設計年限為70年,可對上灣村而言,每天都能看到塌陷面積的擴大。”去年3月,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上灣村支書郭快樂介紹,當時全村4萬多畝土地中已塌陷2.5萬畝,兩個半自然村的人口已全部遷至城鎮。今年3月底,他告訴記者:“一年來又塌陷了6000畝。”
水干了、地陷了、樹死了、人走了……上灣村白家巖自然村社長白光耀帶記者去他們過去生活的村莊參觀:搬遷空了的村莊撂下了一處又一處倒塌的房屋;廢棄的耕地裂開了一道又一道長長的“傷口”;村子附近一座上世紀70年代挖的水庫已因采空塌陷而干涸。白光耀說:“塌陷的地方整體下降了兩米多,最深的三米多。塌陷后地里就沒有一滴水了,溝里的樹也死光了。”
記者在神木縣店塔鎮、中雞鎮一些搬遷的村莊,看到的景象和白家巖相似,仿佛遭受過一場強烈地震。
據烏蘭木倫鎮負責土地管理的一名干部介紹,全鎮108個自然村中有49個因為塌陷、污染等問題需要搬遷。旗里規劃了兩個移民安置點,現在已經有1600多戶農牧民搬遷進城。當地農民十分無奈地說:我們是被城鎮化的。
郭快樂十分憂慮地說,遷出來的村民們雖然住進了政府提供的補貼性住房,但他們有點時間就去找政府、找煤炭企業“談判”,要求就業,要求多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