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工作較清閑,又有公公婆婆幫忙,囡囡媽沒有請保姆。這在整個小區也為數不多。有不少家庭請的是雙保姆,一個負責家務,一個負責帶孩子。有的人家因為國慶節保姆放假回家,一家人對孩子束手無策,結果又開車去把保姆趕緊接了回來。
囡囡媽媽就認識一個寶寶的媽媽,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她自己還從來沒有給孩子洗過一次澡。還有一個孩子剛剛出生不久,媽媽就去了國外進修一年半,盡管家里有老人和保姆百般疼愛,孩子卻患上了自閉癥,非常害怕生人。
會一口氣給孩子買7000多元衣服、5000多元玩具的歡歡媽媽,卻沒有獨立帶過一天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晚上下班回來,外婆叫她帶上自己的女兒出去散散步,她卻總是推:“你們去嘛,我要上網。”盡管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囡囡媽卻從來沒見過歡歡爸爸一次,更不要說帶孩子出來玩,據說是每天都有應酬很晚才回家。
“再好的保姆、再多的玩具和再昂貴的衣服怎么能夠比得上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重要性呢?”囡囡媽媽感慨地說,“舍得花錢,卻舍不得抽出一點點時間來陪孩子。這樣的孩子到底是富有還是貧窮啊?
對兒童高消費的“剎車”呼吁越喊越響,然而現實反而愈演愈烈。有時越貴的東西,買的人越多。兒童消費,雖說是圍繞兒童的消費,但主體卻是家長。孩子不是天生的花錢機器,是家長與社會聯手制造了“花錢機器”。
“窮養富養不如心養,對孩子的關愛程度不是用高消費來衡量的。最重要的,是做孩子的好朋友,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囡囡媽媽對此深以為然。她也相信當囡囡長大以后,她會明白母親對她的愛。(注:文中孩子為化名。)(記者朱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