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月16日電 題:三筆“科學發展賬單” 25年“領跑”全國省區--浙江農民“錢袋子”調查
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張道生、李亞彪
一個土地要素奇缺的資源小省,一個農業在GDP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沿海省,一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制造業大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卻連續25年“領跑”全國各省區。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和浙江省統計局15日發布消息:2009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第25次成為全國各省、自治區的“增收狀元”。
為揭開浙江農民“錢袋子”的秘密,記者走村入戶調查,這個奇跡背后的三筆“科學發展賬單”漸漸浮出水面。
產業賬:打開農民“錢袋子” “工資收入”最耀眼
在浙江省各地田間地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浙江省的農業已不是傳統概念上的農業了,浙江農民的收入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務農收入了。”
據統計部門對浙江省47個市、縣級行政區域的4700戶農村居民家庭抽樣調查,200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07元。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分析人員胡央娣認為,工資性收入是推動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數據顯示,2009年,浙江省農村居民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從業或從事其他各種勞務活動獲得的工資性收入人均達5195元,工資性收入占全部純收入的51.9%。
在人均純收入達2萬元的奉化市滕頭村,如今工業和服務業已成為村里的主業,家家都辦企業、家家都拿工資已成為這里農民的常態。然而,滕頭村并沒有放棄農業,只是過去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國千年傳統農耕業,在這塊田野上已杳無蹤影。
步入滕頭村,可以看到為數不多的農具被濃縮進村里的農家博物館中,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級高科技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這里的農民不再戴著草帽,而是穿著白大褂,莊稼種在試管里,這些帶著種苗的高科技試管再遠銷法國、荷蘭等國家。”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笑著說。
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趙興泉說,人們習慣上將農業劃歸第一產業,實際上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業并舉的。浙江省努力把農業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
“比如,農業向二產的延伸重在深加工,經過加工和從田間地頭直接出來的效益比是4:1,農產品附加值大為提高。”趙興泉說。近年來,浙江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農產品食品加工率超過40%。由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的浙江省食品工業產值,已超過農業總產值。
在余姚市,農產品90%實現品牌化。當地榨菜行業協會會長章苗康說:“評上中國馳名商標后,原本1元錢一包的榨菜,可以賣1.1元。”浙江農業經濟學會理事長顧益康說,農民要增收,從技術研發到品牌營銷,浙江省正做著農業也向“微笑曲線”兩頭延伸的探索。
浙江省的實踐證明,在工業經濟發達的省份,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同樣能帶給農民高收益,工資收入從而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