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就餐
野炊訓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80多年光輝歷程中,我軍飲食保障建設逐步邁向正規化:伙食費每人每天從“五分錢”大洋到15元以上人民幣;從“一把炒面一把雪”到新一代野戰食品;從“埋鍋造飯”到新一代飲食裝備列裝……從吃飽逐步過渡到吃好,下一步飲食保障改革的著力點在哪里?
吃出健康,吃出戰斗力。總后勤部適時提出的建設現代軍營飲食文化新理念,為軍營“餐桌革命”展現出廣闊的新視野。記者踏訪陸海空3家試點單位,親身感受到軍營飲食文化建設給部隊保障帶來的諸多新變化。
軍營餐桌呼喚飲食文化
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憑票購糧到敞開供應,從“有啥吃啥”到“想啥吃啥”,天天賽過年。
吃,成為中國人關于當今時代的快樂記憶,但也帶來“快樂的煩惱”。衛生部第4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顯示:19%的中國人患有高血壓;2000萬人患有糖尿病;6000多萬人曾因肥胖問題就醫。
同樣的快樂和煩惱也在軍營的餐桌旁上演。據總后有關部門介紹,1978年以來,全軍伙食費標準先后多次上調,一類區一類灶已由每人每天0.47元增長至15元,從白菜、蘿卜、土豆“當家”,到“斤半加四兩”,再到“早餐一個雞蛋、半斤牛奶,午晚餐有水果”,軍營餐桌日益豐盛。
然而,一些部隊伙食的“水”漲了,戰斗力的“船”卻不見高。當2002年我軍首個《軍人體型標準》出臺,北京軍區某機步團就有多名干部因體重超標被暫緩提職。據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保障大隊跟蹤調查,1998年至2005年,艇員超重者由3.7%增加至34.6%。
“不合理的膳食結構,不健康的飲食理念,是種種‘富貴病’的罪魁禍首。”北京軍區某機步團后勤處長王建應說,許多官兵對健康飲食存在著嚴重認識誤區,“大魚大肉等于有營養,吃蔬菜雜糧就是過苦日子”等落后觀念亟待轉變。
沈空某場站指導員高健說,食譜不跟著訓練走,做啥看服務中心供應,吃啥由炊事班長來定,有時幾個機務中隊任務不同,體能消耗差異很大,食譜卻大致是一個版本。北京軍區某機步團士官趙曉文的話更形象:“跑了一趟五公里吃不上肉,坐著學了一天卻是‘滿漢全席’。”伙食連著健康,連著戰斗力,是激發訓練熱情的催化劑。當軍營對吃的衡量準星轉向促進訓練、提高戰斗力,任何與之不相適應的飲食保障模式都注定要被淘汰。
如果說,從吃飽到吃好,還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變化,那么從吃好到吃得健康、吃出戰斗力,需要跨越的卻是思想的鴻溝。
科學的現代軍營飲食文化,正是跨越這道天塹的橋梁。
新變化彰顯飲食文化魅力
現代軍營飲食文化是什么?總后勤部有關專家認為,它是部隊在飲食保障實踐中,以提升官兵生活品質為目標,繼承發展先進軍營文化和優秀飲食文化而形成的符合時代特征的飲食保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
在管理學領域,文化管理是由經驗管理、制度管理向更高層次管理邁進的重要標志。建設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北京軍區某機步團出現了一個新崗位:營養配餐員。三級士官胡曉偉是二營的營養配餐員,每周食堂開會訂食譜,他都要根據下周連隊的訓練周表和官兵的訓練量,參照季節氣候和連隊兵源主要口味,提出飲食科學搭配和調劑的建議。
營養配餐員帶來了什么新氣象?團長吳軍說,一是團里體重超標的官兵明顯減少,官兵在訓練場上的精氣神更足了;二是搭配合理、營養均衡的飯菜更受官兵歡迎,今年以來伙食滿意率超過95%。
一段時期,為了提高官兵對伙食的滿意率,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頓頓雞鴨魚肉輪番“轟炸”,官兵滿意度直線上升的同時,艇員超重比例也迅速攀升。他們及時破除想吃什么就供給什么的被動迎合模式,根據官兵健康指數、訓練強度和實際體能消耗參數制訂食譜,實現了官兵健康率和滿意率“比翼齊飛”。
走進沈空某場站去年底新落成的地勤灶大飯堂,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藍白相間的新式快餐桌椅,寬大明亮的玻璃窗,意境幽遠的裝飾畫,使人心情舒暢。
“營造舒適優雅的就餐環境,實現了食堂由單一的就餐功能向‘能量補給站、情緒調節站’的多功能轉變。”場站軍需股長黃火兵對記者說。
從單純吃飯,到吃“環境”、吃“氛圍”。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各試點單位變線性思維為發散思維、變要素思維為系統思維,推動飲食保障建設結構從“保障線”向“保障樹”轉變,催生了諸多保障力新的增長點———
以前,有的部隊片面鼓勵伙食費節余,個別連隊節余數額超出標準2至3倍。現在,他們規定伙食費節余達標就是優秀,超額要受批評,保證戰士吃夠標準。
以前,炊事員冬天一把冰、夏天一把汗,一年四季黑乎乎。現在切肉機、絞肉機、洗碗機等10多種機械進入炊事班,“廚房革命”讓炊事員心情舒暢科學保障。
以前,訂食譜憑經驗、靠感覺。現在,“軍人食譜系統”根據營養素攝入、食譜定量、伙食費等要素,實現食譜自動生成、營養精確分析、搭配科學多樣……抓住一根藤,收獲一籮瓜。飲食文化建設成為軍營“餐桌革命”的新引擎,帶動了整個飲食保障體系的嬗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