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起,吉林市前后有約千人發病就診。資料圖片
- 核心提示
4月23日起,吉林化纖廠近千人出現頭暈惡心等“中毒”癥狀,與該廠鄰近的生產苯胺的康乃爾化工廠被疑為禍因。
事情發生后,“中毒”者一直希望知曉“毒空氣”真相,他們向媒體報料、到政府上訪,但始終未能得到明確信息。這讓他們更加猜疑和恐懼。他們不停在網上發帖。
直到20天后,此事被媒體披露。隨后,衛生部專家組意見認為是“心因性疾病”,讓“中毒”者難以接受,而國家安監總局對此事件前后矛盾的表述,使事件進一步升級。
目前,“中毒”者已大量出院,但在他們看來,真相仍是個謎。
像飄在霧里,看不透,也抓不住———李雯(化名)說,這種感覺與日俱增。
5月9日上午11點,她正在吉林化纖廠上班,突然暈倒,醒來已躺在醫院。她說,暈倒前聞到了一股怪味。
工友說,醫院都住滿了。懷疑是隔壁的康乃爾化工廠排毒。康乃爾是今年4月初才投產的大型苯項目化工廠,生產苯胺。
人數陸續增加,達到近千人。
5月14日,衛生部專家組公布結論:“心因性反應。”
當晚,病房收到傳單《心因性反應科普講座》。李雯才明白“心因性反應”是指“心理作用引發的心理疾病”。
吉林市政府隨即宣布,康乃爾沒有泄漏。
自己得的是心病?李雯一直無法接受。
莫名“中毒”
職工間流傳,康乃爾購買了當年發生爆炸的吉林石化的廢棄裝置
李雯并不是第一個“中毒者”。
4月23日,吉林化纖廠開始有人出現不良反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無力,甚至有人倒地抽搐。類似醫學上一氧化碳中毒的癥狀。
當天,吉林化纖廠向市環保局舉報,懷疑是西側的康乃爾化工廠在排毒。
康乃爾生產苯胺,其生產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會產生一氧化碳。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苯胺爆炸導致8人死亡,松花江污染下游城市斷水。化纖廠職工間一直流傳,康乃爾公司購買了當年吉林石化廢棄的苯胺裝置。
吉林市環保局稱,23日當晚即派出監測人員,對康乃爾周邊進行了監測,未檢出異常。
然而,化纖廠職工中毒反應的人數越來越多。
吉林市環保局稱,從4月27日開始,對化纖廠每3小時監測一次空氣。只有4月27日18點30分出現過一次瞬時值24.5mg/m3(一氧化碳達到12.5mg/m3時,即可引起人慢性中毒),其余時間均在國家允許范圍內。
4月27日下午,吉林化纖集團向吉林市政府遞交緊急報告,稱4月23日,化纖集團腈綸廠員工聞到刺激性氣味,下午17時30分至18時氣味加重,部分員工頭暈、惡心,次日早又有員工出現反應。
吉林市環保局提供的材料顯示:“5月1日21:54至5月2日2:20,自動監測數據發生波動,小時均值分別為:13.5mg/m3、16.8mg/m3、17.9mg/m3、18.8mg/m3、8.4mg/m3,瞬時最高監測濃度為45.5mg/m3。”
但事發7天,當地政府未向社會公布此事,也未發出預警信息。
消息封鎖20天
求助媒體未見報道,上訪未果,他們大規模發帖,20天后得曝光
中毒者不斷增加,而政府又遲遲未公布相關信息。
化纖廠家屬開始向當地媒體舉報。
4月30日,吉林日報所屬《城市晚報》發消息稱,值班醫生說,還沒最終診斷,“現在只能說接觸性反應,不能說是中毒”。吉林市環保局吳局長表示,已連續進行檢測,主要檢測一氧化碳,因風向不固定而不好監測,但沒檢測到一氧化碳超標。
這是“中毒”事件前期,當地媒體對此事件的唯一報道,之后再無下文。
有媒體稱,他們得到了市有關部門不許報道的指示。
化纖廠職工又開始網上發帖,舉報“中毒”事件。但帖子很快被刪除。
5月7日,重癥患者家屬和化纖廠職工,集體到所在的經開區政府上訪。無果。
“我們就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他們因此懷疑政府刻意隱瞞。
矛盾也隨之激化。11時,化纖廠職工涌進附近火車站,阻斷鐵路兩個多小時。
此事驚動吉林市委,警方出動方才平息。事后也未有媒體報道。
之后,化纖廠職工開始大規模網絡發帖。
5月10日開始,新浪、天涯、鳳凰、網易等各大網絡論壇,出現了此事件的詳細信息,并有大量“中毒”圖片。
同時,化纖廠職工建立了專門的博客,對此事件進行傳播。
曝光吉林化纖“中毒”的帖子,又迅速被網民復制,以更迅猛的速度出現在更多網絡論壇。
5月13日早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欄目,首先報道此事件。報道證實,僅5月12日當天就診人數即達70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