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個混亂的行業,中鋁為何還要加入?”這是2010年5月13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下稱五礦集團)稀土業務高管的一聲嘆問。
此時,五礦集團在南方稀土市場的地位正面臨巨大挑戰。
江西混戰
自2010年3月與江西省政府簽訂戰略協議起,中國鋁業公司(下稱中鋁公司)就在謀劃進駐這個有色金屬大省。4月26日,中鋁公司宣布與江西稀有金屬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江鎢控股)成立合資公司。按照雙方協議,中鋁公司下一步將通過增資、收購、項目投資等方式,實現對江鎢控股的控股。
業界普遍認為,中鋁公司高調進駐江西的目標,是稀土和鎢等有色金屬產業。
對于中鋁公司插手南方稀土市場的意圖,上述五礦集團高管表示無法理解:“這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币驗榫驮谥袖X公司強勢進入稀土行業的同時,政府基于控制稀土產量、增強行業集中度的調控仍在繼續。
相比中鋁的初來乍到,五礦集團在江西已布局7年。
2003年,五礦集團即通過下屬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與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下稱江鎢集團),共同組建了江西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江鎢有限)。其中,五礦集團控股51%,直接獲得了江鎢集團的主要資源類資產。2008年五礦集團又聯合江西贛州當地企業合資成立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
而中鋁公司此次合作對象江鎢控股,是五礦集團合作對象江鎢集團的控股公司,持有江鎢集團70%的股份。該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31日,成立之后取代江鎢集團,成為江西省國資委出資監管單位。
中鋁公司與江鎢控股的合作,可能影響五礦集團在江西的勢力,中鋁公司與五礦集團的競爭態勢已然形成。早在中鋁公司與江西省政府簽訂協議時,長江證券一位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已作出判斷:“五礦在江西已經布局多年,中鋁想插一手,雙方必然惡戰?!?/p>
兩大央企入贛的背后,是多年來國內稀土價格嚴重低估、資源大量流失、定價權缺失的慘痛現實。而無法集中采礦權所導致的惡性競爭,正是這一系列問題的癥結所在。
限產失敗
中科院院士徐光憲5月6日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稀土事業沒有搞好?!?/p>
年屆九旬的徐光憲被國內稀土界稱為“稀土之父”,在他看來,稀土行業的問題是大量寶貴的資源長期低價流失。
稀土在現代工業中有“工業味精”之稱,廣泛應用于電子、IT、機械、能源、環境保護等重要領域,尤為引人重視的是其在國防、軍工、航天等領域的巨大作用。為此,美國媒體甚至評論中國掌握著其尖端武器的命門。
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占全球稀土資源的41.36%。很長一段時間,全球的稀土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同樣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法國等早已主動封閉其稀土礦山,依賴進口中國稀土,日本甚至已從中國進口了可供其多年使用的稀土儲備。
對于戰略物資稀土,西方國家的做法顯示了其長遠謀略。但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中國的稀土生產長期供大于求,稀土價格也一直在低位運行。據徐光憲院士介紹,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的稀土價格比1990年價格下降了55%以上。
為此,徐光憲曾聯名十余位院士于2006年上書決策層,要求保護正在低價流失的稀土。此次上書很快得到了批復,并由國土資源部實施限產計劃,限制稀土年產量維持在8萬噸。在中國限產預期下,稀土價格在2006年開始回升,最高價格達到2005年的3倍。伴隨著限產計劃,政府又做出了限制出口、行業整合等努力。
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在徐光憲院士看來,這一輪稀土保護行動已宣告失敗:2009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又恢復到1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市場10萬噸的需求;外資企業紛紛在內蒙古等稀土產地設廠,購進原材料做簡單加工后再出口,繞過中國政府出口配額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依然有90%來源于中國;而稀土的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與徐光憲預想的價格水平相差5~10倍。
價格低估自然引發資源的大量外流。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其實都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長期從中國低價進口,根本沒有考慮中國開采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環境、資源等成本。
張安文說,目前中國的實際稀土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
期待強勢整合
5月13日,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業準入條件》開始在網上公示,征集稀土行業的修改意見。4月20日,《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在環保部通過審議。分析人士認為,這兩項政策將會限制一部分產量的釋放。
同時,國土資源部主導的稀土戰略儲備工作也正在推進中。包鋼稀土在內蒙古政府支持下已經宣布了儲備方案,擬興建5個稀土儲備設施,總儲備量為20萬噸。
基于產量控制的限產計劃仍在繼續,工信部同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共商確定的2010年稀土指令性生產計劃3月已下達,目標產量控制在8.9萬噸。
從上一輪以限產為核心的保護行動以失敗告終來看,這次計劃的前景并不樂觀。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在國土資源部開始實施限產計劃的2007年,中國稀土礦產量仍然達到12.08萬噸,遠遠超過8萬噸的計劃指標。分析人士認為,實際產量或許更大,因為官方統計數據尚不包括大量的非法采礦。
張安文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稀土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雖然宏觀上有工信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限產計劃,但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缺乏執行力。
這在南方稀土市場表現尤為明顯。五礦集團經過多年努力占據了南方稀土市場50%的份額,剩余份額除了部分控制在中色集團以及地方國企手中外,還有部分散落在當地縣鄉民企以及非法礦主手中。
“而地方政府對宏觀政策關注度不夠,只從眼前利益出發。”上述五礦集團高管說。
他認為,只要集中采礦權,產量便易于控制。而伴隨著中鋁公司的強勢介入,南方稀土市場的局面將更加混亂。對于產量控制的成效,張安文僅寄希望于“企業自律”。
據徐光憲院士回憶,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稀土領導小組由原副總理方毅主抓,組長是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成員是幾個相關部委的副部長。領導小組在后來的部委改制中被取消,只在國家發改委設有全國稀土辦公室,“只是發改委下的一個小部門”。徐光憲說,大部制后稀土領導機構的級別更低了,僅在工信部原材料司之下。
稀土行業管理涉及國土資源部、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以及各大央企、各級地方政府、民企,甚至非法開采的礦主,其間關系錯綜復雜。有央企稀土從業者說,“(他們之間)利益難調”。
徐光憲認為,缺乏統一領導,主管部門級別不夠,是導致雖有政策但無效果、采礦權長期分散、產量無法控制、稀土低價流失的關鍵所在。
2002年,國務院曾提出建立南北兩大稀土集團公司的整合計劃,南方集團正是由五礦集團和中鋁公司牽頭組建。但這一計劃至今并無下文。
上述央企稀土從業者指出,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國內的稀土行業必須有一次強勢整合,打造出中國稀土業的力拓與必和必拓。
(本文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