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部大慶邁進
——記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大關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低迷、油氣市場大幅波動的嚴峻形勢,長慶油田逆勢而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是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歷史性地突破3000萬噸大關,達到3082萬噸,成為我國僅次于大慶油田的第二大油氣田。其中,天然氣占據長慶油氣產量“半壁江山”,達到189.5億立方米(相當于1510萬噸石油),躍升為中國目前最大的產氣區。
在油氣當量達到這一新的里程碑的同時,2009年長慶油田油氣勘探儲量各項指標也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新增石油、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4.37億噸,獲得天然氣基本探明儲量5570億立方米。
這是一份無尚光榮的夢想——
在歷史性地突破3000萬噸大關的同時,長慶油田鄭重宣布,將實現超常規發展,到2015年實現油氣當量5000萬噸,從而將長慶油田建設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一流大油氣田,成為“西部大慶”。
靠什么實現不斷進取?——充分依靠技術進步,破解生產發展難題,科技創新,在“磨刀石上鬧革命”
長慶油田的油氣勘探開發,其實是在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高原大漠和世界典型的“三低”(低滲透、低壓、低豐度)油氣藏上進行的。
長慶油田橫跨陜、甘、寧、內蒙古、晉5省(區)的15個地(市)61個縣(旗),油氣生產分布在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文化落后的“老、少、窮”地區。
長慶人并不怕艱苦條件。40年前,面對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和極其艱苦復雜的條件,4萬多名石油大軍跑步上隴東,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三塊石頭支口鍋,三頂帳篷搭個窩,拉開了陜甘寧石油會戰的序幕。
令人“頭疼”的是長慶油田開發的油氣資源,屬于國際上典型的“三低”油氣田。
低滲透被石油界稱做“雞肋”。加上長慶油田的油層致密堅硬,平均滲透率低于1毫達西,被形象地稱之為“磨刀石”。石油就滲透在“磨刀石”里。
上世紀八十年代,長慶人拿著滲透率只有1個毫達西的油層巖芯到了大洋彼岸,外國專家的結論似乎不容置疑:邊際油田,難以實現經濟有效開發。
然而,長慶油田沒有迷信這一“洋”結論,他們立志從這一“磨刀石”的油層中抱出“金娃娃”,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幾代長慶人克服自然環境艱苦、地質條件復雜、工作區域分散等諸多不利因素,艱苦創業,鍥而不舍地堅持科研攻關,不斷挑戰開發極限,取得了地質理論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從“磨刀石”油層中采油這一世界級難題。
一把把科技巨斧劈開了原油通道,一個個科技杠桿撬開了低滲透地層之門,長慶油田先后成功開發了安塞、西峰、姬塬、白豹等5個億噸級規模的油田和靖邊、榆林、蘇里格等5個千億立方米規模的大氣田。在低滲透油藏開發過程中,長慶油田還探索出了以叢式井組、二級布站、井站共建、多站共建為代表的“超低滲透油田開發模式”,成為中國低滲透、超低滲透油氣田開發的典范。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慶油田不斷深化對所處的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富集規律的認識,大力加強油氣勘探,堅持科技攻關,隨著姬塬、西峰等一批億噸級油田,蘇里格等一批千億立方米氣田的規模開發,油氣當量產量呈現加速增長之勢。
尤其是近兩年,長慶油田又以提高單井產量與降低成本費用為主線,研發出以提高單井產量為目標的溫和超前注水技術與多級壓裂改造技術,以降低成本為主要目標的地面優化簡化技術和低成本鉆采配套技術,以快速規模建產為主要目標的儲層快速評價技術等具有中國石油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系列,把低滲透油氣田資源開發的下限從50毫達西降至0.5毫達西,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低滲透油氣田低成本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的領航,技術的創新,使長慶油田從“雞肋”變成了“聚寶盆”,“畫中餅”變成了“盤中餐”。2001年以來,長慶油田每年新增石油探明儲量1億噸以上,年均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1千億立方米以上,新增油氣探明儲量居我國石油第一。連續9年每年新增原油產量100萬噸以上;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3年時間(2006年-2008年)翻一番。油氣產量凈增長量居我國石油之首。截至2009年底,長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35億噸,生產天然氣862億立方米,為國家貢獻了大量的油氣資源,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認識禁區——長慶人開始從以油為主到油氣并舉
科技創新其實離不開觀念創新。
陜甘寧石油會戰以來的前20年,長慶人篳路藍褸,歷盡艱辛才把原油產量提到140萬噸。
如何走出徘徊多年的困境?長慶油田在科學總結勘探開發規律中,深刻地認識到,鑒于侏羅系油藏發展的局限性,要想發展,必須兵分兩路,一路挺進天然氣,一路進軍分布面積大卻更難開發的三疊系特低滲油藏。這樣,不僅實現了石油開發在層位上的“戰略轉移”,也實現了由單純石油開發向“油氣并舉”發展的突破。
有了這一理論,在綏靖、胡尖山、姬塬、白豹等大型油田相繼崛起的同時,靖邊氣田、榆林氣田,特別是目前國內探明儲量最大的蘇里格整裝氣田得以成功開發,開創了長慶油田快速發展的新局面。
油氣田發現的多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與自身工程建設服務力量緊缺的矛盾,長慶油田開始借助市場化的手段,集中數倍于自身力量的社會優勢資源,組織優質高效大規模產能的會戰。他們與川慶鉆探、長城鉆探、中油測井、東方物探等中國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單位簽訂長期戰略合作伙伴框架協議,建立了油氣田建設的基本力量,形成了多主體共同參與、平等競爭的市場格局。目前,長慶油田全部工程技術服務的市場化率達到70%以上,通過市場化運行,每年節省投資數十億元。
這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選擇!2008年以來,數倍于長慶油田自身的優勢資源聚集長慶油田,上千部鉆機、500多個試油(氣)機組、250多家施工單位、20多萬人參與,建成1400余萬噸油氣生產能力,相當于長慶前35年完成工作量的總和!
對長慶油田來說,每一次思想認識的深化,都為推進找油理論成熟和加快油氣開發帶來質的飛躍。
目前,“勘探開發一體化”在長慶油田的實施,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先探明、后評價、再開發”的勘探開發程序,讓勘探在點上突破,評價立即跟進,開發緊跟評價部署,這不僅成倍的提升了勘探成功率,使長慶油田油氣發現面積迅速擴大,還讓發現的油氣儲量在最短周期內轉化為產量,生產效率成幾何級數地提高。
讓我們來看一看下列數字:在目前長慶油田形成的3000萬噸油氣產量中,第一個千萬噸經歷了33年,于2003年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第二個千萬噸只用了4年,于2007年達到2000萬噸;而第三個千萬噸的實現僅為2年,去年一舉跨越了3000萬噸。
自覺遵循市場化原則,優化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長慶油田由標準化與數字化入手,向現代化管理邁出了新步伐
思想的解放不僅帶來了生產力的跨越,而且推動了管理創新。長慶油田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形成了“標準化與數字化”管理油氣田的新優勢。
針對近年來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投資規模、建設工作量都達到了歷史高峰。長慶油田堅持管理創新,以推進勘探開發一體化,推行標準化建設、數字化管理,大力實施低成本戰略,努力提升長慶油田的管理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他們用一整套符合長慶地下油氣開發和地面建設優化簡化需求的標準設計文件,統一油氣田開發工藝、流程布局,統一井組、井站建設規格標準,實行流水化作業、規模化生產,使油氣田建設按照“組裝”、“復制”的模式來提高工程質量,從而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同時還明顯縮短了建設周期;建設一座集氣站只需一個月,建設一個聯合站不超過三個月,建設一座大型天然氣處理廠半年即可告成。
數字化油氣田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西峰油田、華慶油田、蘇里格氣田等主力油氣區的油、氣、水井及站庫和長輸管道的諸多生產、管理要素,都通過數字化集中在鼠標的控制下,一線員工足不出戶,在監控室就可做好油氣井的動態管理和自動運行。
數字化在長慶的新老油氣田開花結果,催生了長慶油氣井站現場管理的全新模式,實現了生產組織方式和勞動組織架構的深刻變革。使油氣田的開發管理由過去的“守株待兔、大海撈針”變成了“精確制導、準確回應”。廣大職工高興地說,數字化就是我們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數字化也讓“人海戰術”、“勞力堆積”在長慶油田成為陳年舊事。在年產150萬噸的西峰油田,員工由過去的2000多人降到600多人。
從1970年到2010年,40載風雨兼程,長慶油田為共和國奉獻了一個年產3000萬噸級的大型油氣田。源源不斷地為共和國前進的列車注入澎湃動力。作為中國石油儲量增長最具后發優勢、油氣上產最現實的區域,長慶油田現累計探明和基本探明石油儲量超過20億噸、天然氣儲量3.46萬億立方米,長慶人正以他們新的雄心,向5000萬噸新高點邁進,書寫著成為中國西部大慶這一新的歷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