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金融危機到來時,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并不緊張。
目前,當地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已開工建設38項。一季度鄂爾多斯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0.4億元,同比增長20.3%;完成財政收入152.9億元,同比增長59.2%。
他們確信,這次危機也是一次提升產業層次、促進結構轉型的機遇,保增長與轉變發展方式相結合,做足資源的文章,可以率先在危機中崛起。
資源能說明什么?
一說那句廣告語:"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至少全國人都知道。是這句廣告語將鄂爾多斯羊絨衫在二三十年前就送進了國人的生活。當2000年伊克昭盟盟改市叫鄂爾多斯市后,人們知道這個有世界上最大山羊絨加工企業,盛產被譽為"纖維鉆石"的珍品羊絨的地方,還是中國有名的資源大市,8.7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70%的土地下面都蘊藏著煤炭資源,探明儲量1496億噸,占中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7504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氣田儲量規模達到5000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已列入世界知名氣田之列;正在勘探開采中的石油、天然堿、食鹽、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嶺土等礦藏儲量也很可觀,各類可供工業開采的礦產有33種之多。除此之外,黃河在這里三面環顧,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長眠此地,也在給現代人帶來旅游開發的資源。
這里與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隔黃河相望,構成內蒙古中部區域經濟"金三角"。"十五"末,GDP總量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27%,五年累計創造的GDP總量是前51年總和的1.9倍。這一切引來人們驚奇的目光,人們稱其為中國的"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一些人對這一現象有議論:
有人說坐在資源的"金山"上,沒理由發展不快;
有人置疑,說:坐在類似"金山"上的地方也有,由于發展理念、發展思路、戰略思想不同,那里的人們至今還在受窮;
過去,鄂爾多斯也一樣是坐在"金山"上,沒見誰富過。……
準確地說,作為全國產煤大市,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優勢是鄂爾多斯市最大的比較優勢,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包括重化工產業在內的許多支柱產業在這里也都是"依煤而存,伴煤而生"。
不過,過去這里原煤多數以原材料外銷,產業鏈條短,產業附加值低。據統計,從解放初到改革開放前,全市累計生產原煤約六億噸,卻動用煤炭儲量達60億噸。全市有1300多家小煤礦,產量只有2679萬噸煤,許多小煤礦的經營處于難以維持狀態。
在準格爾通向包頭的公路上那時有一景,揚著黑灰的各色運煤卡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顛簸,常常會灑落一路煤炭;司機們想換點吃喝,要給路邊小店主人扔下一大堆煤。而大塊的無煙精煤賣到包頭也很便宜,賣六送四,基本不賺錢。
自西部大開發后當地開始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粗放經營狀態。先從淘汰落后產能入手,關停并轉一大批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大、規模小的煤礦,使地方煤礦從1300多家壓縮到276家。再為提高煤炭回采率,打了三年攻堅戰,提高了煤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提升了行業整體競爭力。這時,開工建設的世界規模最大的井工煤礦、年產2000萬噸的布爾臺煤礦、亞洲最大選煤廠年產2000萬噸的哈爾烏素選煤廠、國內一大露天煤礦--神華哈爾烏素年產2000萬噸露天煤礦,在單井產能、裝備技術、安全性能、全員工效上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采掘機械化率由不足10%提高到65%以上,回采率由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50%。與此同時,企業百萬噸煤炭死亡率下降到0.012,達到世界一流安全生產水平。當煤炭年產量由2000年的2679萬噸增加到2億噸時,鄂爾多斯市成為全國首個億噸級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經濟效益與日俱增。由于各企業煤炭生產從采掘、儲存到運輸均實現封閉式、一體化操作,人們發現這個地方出現一景觀,地上、空中見不到一點"煤",城市很干凈。鄂爾多斯人從此看明白了什么叫集約經營,資源增值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