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治理:初見成效,任重道遠
中國被列為世界上13個最貧水國家之一,缺水一直是個困擾著我們的大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們面臨的水危機,我國每年因此損失的工業產值高達2000億元左右。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三條大河每年向下游供水500多億立方米,是我國淡水資源的主要補給線。看護好三江源這座中華水塔,在全國的生態戰略建設中,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蘇吉灣村的牧民哈峰麟告訴記者,牛羊養的越多,草原破壞的越厲害,所以就沒辦法多養牛羊,但讓他感到幸運的是,今年他所在的蘇吉灣村成立了一個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只要把自家的草場、牛羊拿去入股,就會有專人進行牛羊的育肥、銷售,超載的牲畜實施舍飼圈養。入股的牧民年底就可以拿到分紅。把家里的牛羊交給合作社統一放養管理以后,哈峰麟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于是開起了農家樂,收入也比往年提高了。
從散養到集中放養和圈養,減輕了草場的壓力。2008年青海省共在六個自治州的7個縣進行這種集約化生態畜牧業的試點,而今年將會有更多的牧區會這樣做。
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認為:“走節約化的路子,組織化的路子,產業化的路子,讓牧民群眾在現在的草場上轉移出來,。那么把牲畜集中到這些畜牧大戶能人、合作經濟組織他們來經營,這樣的話就把整個草地資源可以很好的利用起來”。
通過生態移民、集約化生態畜牧業等辦法,三江源地區原有的1000多萬頭牲畜減少了300多萬頭。不過鄧本太對此并不滿意。他認為,雖然已經減少了大約30%,但這些數字還不理想,因為三江源地區牲畜超載在項目實施前已經過牧一倍多了。
盡管通過封山育林、沙漠化治理、人工增雨等措施,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是在鄧本太看來,三江源的治理保護只是剛剛開始,仍然面臨非常大的壓力,雖然局部地區有明顯的改善,但惡化這種總體趨勢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遏制,確保三江源的生態安全,任務還很艱巨。
半小時觀察:別讓《后天》式災難來臨
前幾年有部大片《后天》,頗負戲劇性地向我們展現了全球變暖帶來的災難。被稱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如今也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向我們拉響了全球變暖的警報。
對全球變暖的危害,人類并不缺少認識。從國際上看,全球變暖已經上升到了一個與經濟發展、能源開發等戰略議題密切相關的核心話題,所以才有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等一系列國際條約和法規的誕生,它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全球變暖給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帶來的壓力。然而,現實總是與人們的夢想保持了一段距離,《京都議定書》批準過程中一波三折,《巴厘島路線圖》也被很多人形容僅僅是一副藍圖。怎么樣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變成一場全人類的共贏?現在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新能源開發上。
一方面新能源不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把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留給了人類,另一方面,新能源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就有不少,很多從事太陽能、風能研發的企業都在這兩年脫穎而出,一躍而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新能源技術的競爭成為汽車市場新的焦點。而繼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新能源發展規劃已經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國家級戰略藍圖之一。這不僅為了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加就業,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也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解決全球變暖的實際行動。
防止全球變暖,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也意味著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做出一次全方位的調整。對中國經濟來說,在新能源開發上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也是一次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