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代化理論認為,文化現代化具有起點依賴性和路徑依賴性,受國家的發展水平、地理條件、歷史傳統和國際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現代化,既要遵循世界文化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又必須適應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際環境。所以,客觀地分析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基本條件,是中國文化現代化戰略研究的基本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本節所說的中國文化現代化,大部分內容是指中國大陸的文化現代化;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文化現代化需要專題分析。
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客觀條件包括國內條件和國際條件。其中,國際條件與國際環境相當,國際環境前面已有分析。本節重點討論狹義的客觀條件——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國內條件。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國內條件分析,不僅要分析現實條件,還要分析歷史過程和未來前景。有道是,樹高萬丈總有根,河流萬里總有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葉茂。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也是不利因素。因為傳統文化的作用有三種:積極作用、中性作用和消極作用。如果忽視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將會導致文化沖突和社會矛盾;如果忽視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將影響文化現代化的進程。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僅做概要討論。
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概述
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起步,大致比世界文化現代化晚了100多年。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起步和發展,都受到世界文化現代化的影響。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國際互動史。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系統歷史分析,需要專題研究。事實上,文化現代化的歷史是文化史的組成部分,關于中國文化史已經有大量著述(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2005;袁行霈,等,2006;錢穆,2005;吳小如,2007;王錦貴,2006)。由于歷史分析不是本節的重點,而且本報告篇幅十分有限,我們僅從現代化研究的角度,概要地陳述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簡史。
一般而言,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分析,可以沿著三條線路進行。第一條線路是按層次分析:按文化生活、文化結構(文化內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四個層次進行分析。第二條線路是按方面分析:按文化發展、文化轉型和國際文化互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三條線路是按領域分析:文化領域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文化產業等10個分領域(30多個子領域和文化部門)。下面從文化發展、文化轉型和國際文化互動三個方面,簡介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1、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的文化發展
根據文化現代化理論,文化現代化是文化發展、文化轉型和國際文化互動的交集。文化發展是文化變遷的一種形式,是有利于生產力提高、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變遷。文化發展包括文化進步和文化適應,包括文化創造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文化生活和文化內容的豐富、文化知識的進步、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進步和正適應等。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的文化發展,可以從文化現代化的發展階段、文化進步和文化適應三個方面來認識。
(1)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發展階段
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過程,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復合互動過程。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有優秀的元素,也有缺陷的因子。中國的現代文化,既有內生的,也有外來的。所以,中國文化現代化必然是復雜的,它不僅包含傳統與現代、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互動,而且包括思想解放與固步自封、自傲與自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
中國的文化現代化,既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國際互動。首先,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成就輝煌(表3-16)。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唐宋時期的文化繁榮,奠定中華文化的世界地位——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文化長期處于世界前沿。其次,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歷代不絕(何芳川,2008;沈福偉,2006)。梁啟超認為,中外文化交流有兩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漢唐時期的宗教文化交流,包括佛教傳入中國和佛教的中國化等;第二次高潮是明朝萬歷年間以來的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學傳入中國等(張岱年,方克立,2004)。其三,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現代化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在明朝中后期(16~17世紀),市民文學興起,早期啟蒙思潮出現,中國長江中下游萌發資本主義;這個時期的進步文化,可以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比擬(張岱年,方克立,2004)。明朝中后期出現了五本科技經典著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朱載堉的《樂律全書》(1603)、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639)、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發端于16世紀(許蘇民,2006)。其四,中國文化落伍大致始于17世紀(表3-17)。隨著1644年以清代明,中國文明再現王朝循環,文化創新幾陷停頓。17世紀歐洲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新科學和新思想不斷涌現,率先走向工業文化的新紀元;中國仍然停留在農業文化,中西文化進步的差距開始出現。其五,18世紀是世界文化現代化的分水嶺,中國文化日漸落伍(表3-18)。在18世紀的100年里,西方先后發生啟蒙運動(1680~1820)、英國工業革命(約1763~1850)、美國獨立革命(1775~1783)和法國大革命(1789~1799),文化現代化如火如荼;中國清朝大興文字獄,撲滅文化創新的火種,固守傳統的專制文化;西方科學和工業文化如日東升,日新月異;清朝封建和農業文化夕陽無限,故步自封。其六,兩次鴉片戰爭驚醒中華文明,但中華文化的相對衰落仍在繼續。當清朝沉浸在“天朝盛世”的迷夢里的時候,鴉片戰爭的炮火打開了清朝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知識分子開始爭眼看世界。在19世紀的100年里,中國文化現代化蹣跚起步、左右搖擺,西方文化現代化高歌猛進、日行千里。在工業文明時代的200多年里,中國文化落后于世界前沿太多,付出的代價太多,對世界科學的貢獻太少。
參考資料:房列曙,木華,2001;張岱年,方克立,2004;梁啟超,2004;李建中,2005;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2005;王錦貴,2006;袁行霈,等,2006;翦伯贊,2006;吳小如,2007;何芳川,2008.
目前,中國學術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中國現代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它們是1840/60~1911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第一個階段是清朝末年的現代化起步,第二個階段是民國時期的局部現代化,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的全面現代化。
簡要地說,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的階段與中國現代化過程的階段是基本一致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同樣分為三個階段:文化現代化起步(1840/60~1911)、局部文化現代化(1912~1949)和全面文化現代化(1949年至今)(表3-19)。
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起步大致發生在19世紀中后期(表3-20),但啟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紀。文化現代化起步的主要表現包括:提倡文字和文風改革,適應現代需要;提出“師夷制夷”和“中體西用”等思想,引進西方科學和技術,促進洋務運動;引進和傳播西方啟蒙思想,促進維新變法;興辦現代文化設施和出版學術著作,促進現代文化發展等。
如果說,16世紀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萌動,17~18世紀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中斷,19世紀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起步,那么,20~21世紀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展開。從19世紀算起,中國文化現代化將是一個持續300年的歷史過程(19~21世紀)。
從文化進步的角度看,如果說,18世紀是中華文化失落的100年,19世紀是中華文化覺醒的100年,20世紀是中華文化奮起的100年,那么,21世紀將是中華文化振興的100年。
|